DC娱乐网

“零基础AI写作月入过万”?不,你可能只是棵新鲜的韭菜!

随着deepseek、kimi、豆包等AI产品的出现,一夜之间,似乎所有人都能成为鲁迅、张爱玲、莫言、余华了。铺天盖地的

随着deepseek、kimi、豆包等AI产品的出现,一夜之间,似乎所有人都能成为鲁迅、张爱玲、莫言、余华了。铺天盖地的AI写作培训广告更是让人目不暇接:

“零基础,用AI写出你的第一桶金”

“每天一小时,AI带你月入过万”

“宝妈亲测,AI写作实现经济独立”

............

诱人的标题配上不知真假的收入截图,让人心跳不已,仿佛再不下手就是和钱过不去了。

我表弟就趟了这个雷。在花近2000块钱买了3个课,折腾大半年赚了500块钱以后,他哭丧着脸跑来对我说:“哥,我放弃了!原来那些赚到钱的人,本来就会写东西!”

这话让我想起跟风种植农产品的那些人——每当某种东西价格暴涨,第二年肯定遍地都是种植户,结果产量一高,价格就暴跌,跟风的那批人往往大亏特亏。

如今的AI写作颇有点这味道。

真实世界里的AI创作人

在一个内容创作者社群里,有个自称老王的作者很受大家追捧,原因之一就是他号称通过AI写作月入三万。在和他深聊之后我才知道,事实并非我们看到的那样简单。

老王说,自己在传统媒体干了六年,去年才开始全职做AI写作。

“月入三万是真的,但和外面宣传的不是一回事。”老王说。

据他介绍,自己每月收益分为三部分:三分之一来自平台稿费,三分之一来自商业文案代写,还有三分之一来自他运营的一个写作社群。

“最重要的是,我本来就靠写作为生。对我来说,AI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这和开车一样,车再好,路还得自己认,方向还是得自己把握,只是比以前省了点力气,快了一点而已。”

在他看来,市面上90%的AI写作课程都在混淆因果关系。

“不是AI让你从零到一,而是你本来就要有一定的写作能力,AI才能帮你从一到十。那些幻想零基础就通过AI写作月入过万的人,最终都会成为被割的韭菜。”

老王的一天是这样的:早上两小时阅读和收集素材,确定当日创作方向;中午用AI生成初稿;下午花三到四个小时修改、润色、重组;晚上处理社群工作和对接客户。

“AI生成的内容,最多占我最终成品的三分之一。而且用得越久越发现,真正值钱的是我的修改能力,而不是AI的生成能力。”

这话我深表赞同。

深入了解发现,在不同平台上从事AI写作的人,呈现出明显的金字塔结构。

塔尖是像老王这样的专业创作者,他们本就具备扎实的写作功底和内容策划能力,AI只是他们的效率工具。在这个层级,月入过万确实是常态,但这样的人在整个创作者群体中不到5%。

中间层是具有一定写作基础,能够较好驾驭AI工具的创作者。他们通常有本职工作,把AI写作当作副业,月收入在两三千到五六千不等。他们的共同点是愿意花时间研究平台规则,持续输出,并把AI生成的内容进行深度加工。

底层则是数量最为庞大的纯新手群体。他们大多被“零基础月入过万”的宣传吸引而来,缺乏基本的写作能力和内容判断力,期望AI能完成所有工作。结果往往是投入了大量时间,收入却寥寥无几,最终悄然离场。

所以,AI写作表面上降低了创作门槛,实则抬高了竞争维度。当每个人都能快速生成内容时,真正决定胜负的就不再是会不会生成,而是生成什么、为谁生成、如何让生成的内容具备独特价值。

平台的游戏

有意思的是,质量参差不齐的AI作品如潮水般涌向各大平台,让审核者们苦不堪言。他们不得不日夜面对那些语义混乱的诗句、逻辑断裂的文章,以及那些看似精致却毫无灵魂的商业作品。

其实任何一个行业,要理解它的运行逻辑,就要看钱从哪里来。

AI写作的主要变现平台无非几类:番茄小说、起点这样的网文平台;头条号、百家号这样的内容平台;还有接私活的各类渠道。

平台们对AI写作的态度颇为微妙——表面上虽然限制了门槛,实际上却默许甚至依赖,因为海量的内容生态需要这些AI辅助创作的内容来填充。

但这种默许是有条件的:你的内容必须符合平台的需求。

以短篇小说平台为例,编辑们会直言不讳地告诉你:开头500字内必须有强冲突,每200-800字要有一个情节点,段落要短,对话要多……

平台的需求很简单:更多的内容,更多的用户,更长的停留时间。至于这些内容是人写的还是AI写的,他们其实不太关心,只要能留住用户。

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AI写作的红利期特别短。一个套路刚被发现有效,马上就会被无数人模仿,直到这个套路彻底失效。

“去年六月,我发现了某种开篇模式特别受欢迎,连续三篇都拿到了高推荐。但到了八月,类似的文章就推不动了。”一位创作者说。

这种快速迭代的特性,让AI写作成了一场永无止境的军备竞赛。你今天掌握的技巧,下个月可能就失效了;你这个月熟悉的平台规则,下个月可能就改了。

工具的双刃剑

市面上主流的AI写作工具,我几乎都试过。

有的擅长长文本,能帮你记住几万字的前后剧情;有的逻辑性强,适合写悬疑推理;有的对话感好,写起来很轻松。

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平庸。

这种平庸不是错误,而是本质。AI训练于已有的海量数据,它最擅长的是生成“已经存在过”的内容。它可能不会犯低级错误,但也很难产生真正的惊喜。

我做过一个实验:让AI生成十篇短篇小说开头,然后拿去给一位资深编辑看。编辑的评价是:“都能用,但都不会让我想继续看下去。”

问题就出在这里——当内容平台充斥着大量“都能用,但都不出彩”的AI内容时,用户的耐心会快速消耗,平台的推荐机制也会相应调整。

这就逼着创作者们不断在工具和技巧上投入:从初级工具升级到高级工具,从简单提示词学到复杂提示词工程,从单一工具到多工具组合使用……

有作者说,自己每个月花在AI工具上的费用就五六百。但这并不是他想买,而是不得不买,否则就会被竞争者甩在后面。

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本该让创作更轻松的工具进化,却让竞争越来越激烈。如同在美颜相机的驱动下,你看到的全是美女一样,再也没有审美兴致了。

那些被忽视的隐形门槛

尽管有太多雷同,但AI工具仍然有一个被多数人忽视的隐形门槛,而这才是AI创作真正的分水岭。

首先是审美判断力。 同样的AI,在有些人手里能生成惊艳的内容,在另一些人手里只能产出垃圾。区别不在于工具本身,而在于使用者的审美——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这种判断力需要长期的阅读和思考才能培养,无法通过几天的训练营获得。

其次是领域知识。 AI可以写出流畅的文字,但它无法替代真正的专业知识。一个对医疗行业一无所知的人,即使用最好的AI工具,也写不出专业的医疗题材小说。

最后是持续输出的自律。 很多人以为用了AI就可以告别熬夜赶稿,实则不然。工具的便利性让平台的期待水涨船高——以前一周更新三篇就算勤奋,现在每天更新三篇成了标配。

因此,在高输出的驱动下,AI工具让创作成为一些人的负担,不完成既定篇数好像对不起这工具似的,结果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

另一种可能性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所有人都盯着写作变现的时候,有些聪明的玩家已经开始悄悄转向其他赛道。

有人专门做AI写作提示词,卖得比实际写作还贵;有人转型做AI内容优化,专门帮人修改那些生硬的人工智能文稿;还有人做起了AI写作社群,收取会员费,等等。

这很像当年的加州淘金热——真正稳定赚钱的不是淘金者,而是卖铲子的人。

有一位90后女生就是如此。她自己写作水平一般,但对各种AI工具极为熟悉。她不开训练营,也不接代写,而是专门为中小型企业定制AI写作工作流程。

“一个五十人的团队,如何用AI统一内容质量?一个新媒体部门,如何用AI保持账号风格一致?这些都是比个人写作大得多的市场。”她说。

这种转型背后是一个更深层的认知:当技术普及后,技术本身不再构成壁垒,如何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关键。

一年后的反思

如今,AI写作已兴起一年有余,我们或许该重新审视它带来的真正价值。

它确实降低了生产的门槛,让更多人有机会尝试创作。但它同时也抬高了成功的标准——当生产不再是问题时,创意、思想、独特性就变得愈发珍贵。

它确实创造了一批新的收入机会,但这些机会更多地流向了原本就具备相关能力的人。对于真正的零基础者,它提供的更多是幻觉而非出路。

它确实改变了内容生产的流程,但它没有改变内容的本质——打动人心的,永远是人类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洞察,而不是流畅但空洞的文字排列。

有些人在尝试AI写作失败后,开始利用它辅助自己工作。比如整理工作报表、写工作总结、生成PPT文案......

其实,在不被那些AI写作训练营带偏之后,你会发现AI几乎是一把“万能钥匙”:

你可以向它学编程学设计;可以向它咨询行业趋势、面试技巧;可以把它当作一个超级搜索引擎,问它各种问题;可以让它帮你进行旅游规划、设计旅游线路;可以把它当作健康与饮食顾问,让它帮你制订减肥计划;你甚至可以向它倾诉心中苦闷、和它玩游戏......

也许,这才是AI技术对普通人最大的意义——它不是实现阶层跃迁的魔法棒,而是改善工作效率,丰富生活内容的实用工具。当我们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它反而能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真正的作用。

至于那些还在宣传“零基础月入过万”的课程,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相信它总有落地的那一刻,

我们也要相信基本的经济规律——当一条路上挤满了人时,这条路通常已经堵死了。

真正的机会,永远在那些人迹罕至的交叉地带,在那些需要时间积累的深度领域,在那些技术与人性微妙平衡的边缘。

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无论有没有AI的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