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超级海五代-歼35的涅槃重生

一、鹘鹰1.02012年的端午节,一张包裹着迷彩篷布的飞机出现在网络上,因此被大家称为“粽子机”,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就作

一、鹘鹰1.0

2012年的端午节,一张包裹着迷彩篷布的飞机出现在网络上,因此被大家称为“粽子机”,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就作为中国第二款隐身战机首飞,机身编号为31001,有人叫他歼31,也有人叫他FC31,认为是出口型号,戏称为“发财31”,不管如何,鹘鹰开启了他的传奇。

鹘鹰1.0可追溯至2004年立项的五代机项目,由沈飞集团自筹资金研发。作为与歼20同期竞标的中型五代机,FC-31因俄制RD-93发动机推力不足(单台8.3吨)和弹舱容量受限(仅能搭载两枚缩水版霹雳-15导弹),在2007年空优机竞标中落败。在2012年珠海航展首秀时,FC-31因工艺水平和发动机冒黑烟等引发质疑,其外销定位与性能短板使其一度陷入沉寂。

二、鹘鹰2.0

鹘鹰并未就此止步,在沉寂了几年之后,沈飞推出了鹘鹰的升级版本,该机于2016年底试飞成功,相较于1.0版本,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显著提升。‌

机身与结构‌:机长从16.8米增加到17.3米,最大起飞重量从25吨提升至28吨。机身进行了加宽处理,使得弹仓容量增大,同时改善了隐身外形,减少了机身表面的突起,提升了隐身性能。‌

材料与制造‌:采用了高比例的复合材料(超过30%),并应用了先进的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来生产钛合金承力构件,这有助于减轻重量、缩短研制周期并降低成本。‌

动力系统‌:换装了新型涡扇19中推发动机,最大推力达到12吨,双发推力可达24吨,具备超音速飞行能力,这不仅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为鹘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保障。

根据2018年珠海航展公开的数据,“鹘鹰2.0”的最大起飞重量为28吨,拥有12个挂点(内6外6),载弹量8吨,内油作战半径1250公里,最大飞行速度1.8马赫。其综合性能被认为已接近F-35的水平。‌

“鹘鹰2.0”的持续试飞表明,该平台可能正在为不同的衍生型号(如空军陆基版或出口版)积累数据。‌它被视为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五代多用途隐身战斗机,具备高生存力和多功能性,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三、歼35

FC-31的研制初衷之一是为中国提供一款出口型第五代隐身战斗机,与歼-20形成“高低搭配”‌。同时,它也被视为一种“保险”方案,以防歼-20项目出现意外‌。随着技术成熟,FC-31最终发展出海军型歼-35和空军型歼-35A,分别满足中国海军和空军的需求‌。

FC-31的研制过程采用了边设计、边发图、边制造的并行工作模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飞机研发人才,为后续新型隐身战机的研制打下了坚实基础‌。其成功首飞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能够同时研制两款新型隐身战斗机的国家‌。

当中国海军需要一款隐身舰载机时,沈飞在FC-31基础上进行深度改进,强化起落架、优化机身结构,最终发展出歼-35‌。歼-35专为电磁弹射航母设计,其技术成熟度和针对性使其在竞标中胜出‌。

至此,鹘鹰正式穿上军装,有了正式的编号歼35。

四、航母搭档

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型舰载机,成功完成在福建舰上的首次弹射起飞和着舰训练。这一突破标志着福建舰具备了电磁弹射和回收能力。官方报道强调,此次成功验证了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电磁弹射和阻拦系统与多型舰载机的良好适配性。

作为我国首款隐身舰载战斗机,歼-35的亮相打破了美国在该领域的垄断。这款采用双发中型设计的隐身战机,在福建舰上完成弹射起飞,标志着中国航母即将进入"隐身时代"。与美国F-35C相比,歼-35在航程、载弹量、雷达探测距离等关键指标上实现"弯道超车",尤其是配备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和PL-15E远程空空导弹,使其具备"先敌发现、先敌攻击"的优势。

关键的是,歼-35是一款“弹滑兼容”的舰载机,不仅可以从配备电磁弹射器的福建舰上弹射起飞,也能够在山东舰和辽宁舰的滑跃甲板上起飞。这一突破性的能力,正在悄然改变着中国航母战斗群的整体实力。

五、35家族

海军歼35与空军歼35A

海军型歼-35的机翼明显更大,后缘襟翼也更加突出,主翼后缘甚至与水平尾翼有部分重叠。这种设计不是为了美观,而是为了在航空母舰上短距离起降时获得更好的升力。空军型歼-35A的机翼则相对小巧,主翼后缘与水平尾翼之间留有明显间距。

空军型歼-35A由于在陆地机场使用,不需要考虑空间限制,因此机翼是固定的,不需要折叠机翼。歼-35A的前起落架也比歼35“纤细”得多,是单轮设计,也没有弹射牵引杆。这是因为陆基战斗机在常规跑道上起降,环境相对温和,不需要那么坚固的起落架系统,也没有有尾钩。

空军型歼-35A则因为没有这些额外负担,机体重量更轻,推重比和机动性可能优于海军型。较小的翼展使其在超音速飞行和高空高速作战方面更具优势,非常适合空军执行制空作战任务。

歼-35系列采用“一机两型”设计理念,即舰载型和陆基型共享通用组件。这种模块化、通用化设计不仅降低了研发风险和成本,还便于批量生产,提高了军事效益。

双座版歼35S

双座歼-35不仅是战机,更是中国航母的"超级大脑",前座飞行员专注于飞行操控,将战机机动性发挥到极致;后座飞行员则担任战术指挥官,专职负责武器操作、无人机指挥和战场信息整合。隐身指挥中心可同时操控无人机群、引导导弹打击,其分布式作战网络让美国F-35C的单座设计相形见绌。这款革命性舰载机正在西太平洋重塑战略格局。

随着双座歼-35的出现,中国海军走出了一条超越美国现有舰载机体系的发展道路,这种领先不是细微的技术优势,而是代差级的碾压。双座歼-35最直接的优势是解决了飞行员任务过载的问题。现代空战中,单座战机飞行员必须同时处理飞行控制、目标搜索、武器发射和通信联络等多重任务,犹如"一个人当四个人用"。

此前,航母的态势感知主要依赖大型预警机,一旦这些高价值目标被击落,整个指挥系统将陷入瘫痪。而多架双座歼-35构成的分布式指挥网络,即使损失部分节点,整体系统仍能维持运转,大幅提升了航母战斗群的抗打击能力。

外贸版歼35

外贸版歼-35(即FC-31)的出口标志着中国高端武器装备正式进入国际军贸市场,打破了美国F-35的垄断地位,对全球军事格局和中国军工产业具有多重战略意义。

竞争F-35主导地位,外贸版歼-35价格约为F-35的2/3(约5800万美元),且性能接近或超越F-35,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选择 。 打破美国技术封锁:此前F-35凭借技术优势和盟友体系垄断国际市场,歼-35的出口标志着中国高端武器系统跻身全球顶级竞争舞台 。

削弱美国西太平洋威慑:歼-35的作战半径(1500公里)和鹰击-21导弹配合,压缩美军航母安全范围,迫使美国调整战略并加速六代机研发 。 促进“全球南方”合作:巴基斯坦、沙特等国采购歼-35,推动中东等地区与中国的军事-能源合作(如石油人民币结算比例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