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 10 月 26 日 14 时 45 分,美军 “尼米兹” 号航母搭载的 MH-60R “海鹰” 直升机(隶属第 73 直升机海上打击中队)起飞后不久便坠入南海,3 名机组人员在紧急救援下成功脱险。

令人震惊的是,仅 30 分钟后,该航母上的 F/A-18F “超级大黄蜂” 战斗机(隶属第 22 战斗机攻击中队)在起飞过程中同样失控坠海,2 名飞行员及时弹射逃生。美军太平洋舰队随后证实,两起事故间隔极短,但目前暂无证据表明二者存在直接关联,所有涉事人员均 “安全且状况稳定”,具体事故原因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坠毁的 MH-60R 是美军现役主力反潜直升机,单价超过 8000 万美元,具备先进的反潜与电子战能力;F/A-18F 则是 “尼米兹” 号航母的核心舰载战斗机,曾多次参与实战任务。

这两型装备均不属于老旧型号,且美军强调事发时正在执行 “常规任务”,如此短时间内同平台接连发生失事事故,无疑打破了其长期营造的 “舰载机安全神话”。
此次双机坠海事件背后,潜藏着多重值得深究的潜在诱因。作为 1975 年服役的美军最老旧核动力航母,“尼米兹” 号如今已进入退役前的最后部署周期,其蒸汽弹射系统、甲板调度设备等关键设施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近年来故障频发。

2025 年美军内部报告显示,尼米兹级航母舰载机故障率较 2019 年大幅上升 67%,此次两架战机均在起飞阶段坠海,不排除是弹射系统故障或甲板操作失误所致。更关键的是,“尼米兹” 号自今年 3 月起就在西太平洋持续部署,至今已长达 7 个月,期间先后转战中东、南海等区域,舰载机日均起降次数远超标准值。

美军飞行员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亚太地区舰载机飞行员月均飞行时长已达到 90 小时,远超 60 小时的安全阈值,疲劳驾驶风险急剧增加。与此同时,地勤维护周期也被迫压缩,2024 年该航母就曾因维护疏漏导致 F-35C 坠海,此次事故或再度暴露 “人因事故” 的隐患。
此外,南海地区高温高湿、强对流天气频发,对飞行器电子系统构成不小挑战,但美军称事发时气象条件 “符合飞行标准”,这让外界更加关注是否存在非自然干扰因素。

9 月中国《兵工科技》曾披露新型电子战装备可构建 “雷达诱饵”,结合美军近年在叙利亚、南海多次遭遇 “神秘信号干扰” 的记录,此次双机坠海不排除与区域电子对抗存在关联,而美军对此保持缄默的态度,更引发了多方猜测。
这起事故还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从单纯的装备事故延伸至战略层面的警示。此次事件正值美军联合菲律宾在南海开展联合巡航、试图强化 “对华施压” 之际,双机坠海直接削弱了其军事威慑效果。
国际战略研究所指出,美军在亚太地区依赖少数航母实施 “前沿存在”,但老旧平台与新型任务需求之间的错配,正导致 “威慑成本指数级上升”。
2025 年以来,美军在南海已发生 4 起舰载机事故,充分折射出其兵力部署 “过度透支” 的现状。在地区国家态度方面,菲律宾等美军盟友反应谨慎,仅表示 “关注安全局势”,与此前高调呼应美军行动的态度形成鲜明反差。东盟国家普遍担忧域外势力的军事化行动会推高冲突风险,马来西亚等国更是明确呼吁 “保持克制”。
此次事件或许会促使地区国家进一步认识到,依附外部军事力量存在潜在安全代价,进而加速 “战略自主” 的倾向。面对这一局势,中国外交部重申 “南海是和平之海,不应成为军事竞技场”,强调各国应遵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解放军南部战区近期开展的联合战备巡航,也充分展现了对区域安全的掌控能力。军事专家分析认为,美军事故频发客观上凸显了其 “自由航行” 的不可持续性,而中国持续推进的 “南海行为准则” 磋商,正为地区稳定提供更可靠的制度保障。
从 F-35C 坠海到此次双机半小时内接连受损,美军在南海的装备事故已不再是个案,而是暴露出战略冒进与能力衰退之间的深层矛盾。
当 “尼米兹” 号试图用横幅掩盖甲板裂痕、用高频起降证明自身存在时,频发的坠机事故恰恰成为其军事霸权 “力不从心” 的注脚。事实上,南海的和平钥匙,终究掌握在尊重规则的行动者手中 —— 而不是在危机四伏的航母甲板之上。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