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古茶诗解析 | 苏轼系列之八十六《岐亭五首·其三》(一)

大家好!我是青牛君,热爱中国茶,倾心传世品。本文为原创作品,欢迎转载分享。本文包含:原诗/写作背景/陈慥其人/ 注释及大

大家好!我是青牛君,热爱中国茶,倾心传世品。本文为原创作品,欢迎转载分享。本文包含:原诗/写作背景/陈慥其人/ 注释及大意。

原诗

《岐亭五首·其三》

苏轼(宋)

君家蜂作窠,岁岁添漆汁。

我身牛穿鼻,卷舌聊自湿。

二年三过君,此行真得得。

爱君似剧孟,扣门知缓急。

家有红颊儿,能唱绿头鸭。

行当隔帘见,花雾轻羃羃。

为我取黄封,亲拆官泥赤。

仍须烦素手,自点叶家白。

乐哉无一事,十年不蓄帻。

闭门弄添丁,谈笑杂呱泣。

西方正苦战,谁补将帅缺。

披图见八阵,合散更主客。

不须亲戎行,坐论教君集。

2017勐宋春韵 普洱生茶

写作背景

本诗作于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五月,九江,苏轼由黄州调任汝州途中,时年48岁。

诗题中的“岐亭”位于黄州附近,为苏轼好友陈慥(字季常)晚年隐居之地,今属湖北省黄冈麻城市。

关于写作背景,本诗“引”(“引”之原文略去,有意者请参阅青牛君头条文章《全诗 | 苏轼《岐亭五首并引》》)中写得明确,其大意:

勐宋春韵 茶汤实拍

元丰三年正月,我被贬至黄州。行至黄州岐亭北二十五里的山上,见老友陈季常骑白马、乘青盖车来迎,我在他家里留宿五日,作诗一篇后离去。次年正月再访,他派人半途相迎。我久已不杀生,恐他为我破戒,便用原韵作诗劝其止杀。此后他不再杀生,当地人也多受感化。我在黄州四年间,三次访他,他七次来见我,相聚约百余日。元丰七年四月,我调任汝州,从江淮赴洛阳,送行人皆止于慈湖,唯季常送我至九江。我再用原韵作诗五首赠他。

本诗苏轼强调专程来拜访陈慥(“此行真得得”),所为何事?青牛君认为,宋夏之战,宋惨败永乐城,损兵折将,苏轼虽遭罪贬,仍心系国事,专访陈慥只为寻取宋夏之战的破局之法。

陈慥其人

陈慥,字季常,生卒年不详,眉州人,名臣陈希亮第四子。晚年隐于黄州歧亭(今麻城歧亭),常信佛,饱禅学,人称“方山子”,与苏轼相识于嘉佑八年(1063年),两人常常以古今成败而论用兵之道,探讨兵法。

勐宋春韵 裸饼实拍

陈慥为后人所知,完全是因为苏轼:一则是苏轼“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东狮吼的男主便是陈慥陈季常;二则是苏轼为他写了一篇传记《方山子传》,其简要如下:

方山子,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可惜运气不佳。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外人交往。放弃坐车骑马,毁掉冠服巾帻,周围几乎没有人认识他。只因他戴的帽子方且高,仿佛古代隐士头冠而被人称作“方山子”。

我因贬官黄州,经过岐亭时恰巧遇到他。我惊讶他怎么会住在这里!而方山子得知我贬至黄州的原因,先是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其妻儿奴仆都显得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回想起19年前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自认一代豪杰。我曾亲眼见他在西山游猎时,随手一箭便射落飞鹊。我们常常一起探讨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

方山子出身世代功勋之家,例应祖荫入官。他在洛阳的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还有年入千匹丝帛的田地。然而他抛下一切,蛰居岐亭山中。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佯作颠狂,不问世俗,方山子应是其一吧。

勐宋春韵(200克/饼 7饼/提 56饼/箱)

注释及大意

(待续)

我是青牛君,倾心打造即饮收藏两宜茶品。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祝各位读者生活精彩,有梦成真!

参考:

1.《施注苏诗》施之元(宋),浙江大学出版社

2.《苏轼年谱》孔凡礼,中华书局

《东坡笠屐图》 李公麟(北宋 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