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明朝会比清朝做的好?一个注定失败的王朝为何被美化成救世主?

历史不容假设,但愚昧者总爱幻想。“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崇祯皇帝临死前的这句哀鸣,道破了明朝灭亡的真相。当李自
历史不容假设,但愚昧者总爱幻想。

“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崇祯皇帝临死前的这句哀鸣,道破了明朝灭亡的真相。

当李自成攻破北京时,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士大夫们在干什么?史料记载,短短一天内,奔赴大顺政权报到的明朝官员就有一千多人——他们迅速地在新主子面前磕头求官,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当我们痛心于清朝在鸦片战争中的惨败,许多人不禁幻想:如果是明朝,定能痛击西方列强。这种历史幻想,不过是对现实无能的另一种宣泄——因为不满清朝的“软弱”,就臆造出一个强硬的明朝。

但历史事实会狠狠打脸这些幻想者:明朝不仅不可能做得更好,其制度性腐败和统治无能,甚至比清朝更为不堪。

一、疆土管理:奉行“丢地主义”的短视王朝

都说明朝不割地,以此来讽刺清朝无能,可是事实上呢,明朝的疆土管理哲学就是 “精打细算的败家子”。

永乐年间明朝国土面积约700多万平方公里,到万历时期已萎缩至约350万平方公里,直接腰斩。明朝中后期,对边疆地区基本采取“不经营、不开发、不防卫”的三不政策。

正统三年(1438年),明朝直接放弃河套地区,理由是“空耗粮饷,得不偿失”。嘉靖年间,又主动放弃哈密卫,导致西北防线全面内缩。

万历时期,尽管有过“三大征”的胜利,但本质上都是防御性战争,打完后继续龟缩。

明末辽东防线更是一退再退,从辽河退到大凌河,再退到宁远,最后只剩下山海关一个关口。

这种主动弃地的“节约”理念,若延续到近代,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明朝很可能毫不犹豫地将整个东南沿海“打包赠送”。

一个连自己疆土都不当回事的王朝,怎么可能在民族危亡关头挺身而出?

你要知道,清朝在风雨飘摇之中,还有左宗棠抬棺西征,收复新疆呢。

二、政治腐败:党争亡国的典型案例

明朝的政治腐败并非个别官员的道德问题,而是制度性、系统性的全面溃烂。

万历皇帝二十八年不上朝,创下中国历史纪录。这期间朝廷在干什么?首辅沈一贯描述:“今日之争,始于门户,门户始于党争,党争始于皇权空悬。”

明末党争发展到什么程度?天启年间,阉党和东林党的斗争已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天启四年,阉党编纂《东林点将录》,直接将东林党人108将比作梁山泊反贼,欲除之而后快。

崇祯年间,党争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变本加厉。内阁首辅如走马灯般更换——十七年间换了十九任。

平均每任首辅任职时间不足一年。

更荒唐的是,当李自成大军逼近北京时,朝廷还在为“战和”问题争论不休。崇祯皇帝提议南迁,首辅陈演立即反对,不是因为他有什么高见,而是他担心万一南迁失败,自己要背黑锅。

最终,崇祯被困死北京,而陈演在李自成进城后,毫不犹豫地献上四万两白银求饶——这就是明朝首辅的骨气!

三、士大夫堕落:从道德楷模到利益集团

士大夫是封建王朝的统治阶层,他们的骨气是王朝的骨气,而明朝士大夫的堕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彻底的集体性道德崩溃。

东林党领袖钱谦益,满口忠君爱国,清军南下时,其妾柳如是劝他一同投水殉国,钱谦益试了试水,说:“水太冷,不敢下。”随后剃发降清。

首辅魏藻德,在李自成入城前信誓旦旦要“与社稷同存亡”,城破后被俘,马上向刘宗敏磕头求饶,甚至主动提出帮助大顺政权搜刮明朝官员财产。

更讽刺的是,当刘宗敏责问他为何不以身殉国时,魏藻德竟答:“新进进士,不杀我等,何以报效新朝?”

明朝士大夫已经把做官当成一门生意——在旧朝积累政治资本,在新朝变现。他们心中没有国家民族,只有个人利益。

顾炎武痛心疾首地指出:“明日之使命不达于君,而朋党之书先盈于阙下矣。”意思是说,国家大事没人关心,告状攻讦的奏折却堆满皇帝案头。

四、军事无能:从纸面强大到一触即溃

许多人幻想明朝军事强大,实际上明军战斗力自中期以后就断崖式下滑。

嘉靖二十九年,蒙古俺答汗率兵直逼北京,明军不敢出战,任由蒙古军队在京郊劫掠八日而去,史称“庚戌之变”。

万历四十七年的萨尔浒之战,明军集结11万大军,号称47万,结果被努尔哈赤各个击破,五天之内全军覆没。

更可笑的是,明朝将领虚报战功已成常态。天启年间,袁崇焕上报宁远大捷,称击毙努尔哈赤,实际上努尔哈赤是在战后八个月才病逝。

明朝军制更是腐败透顶。卫所军官肆意侵占士兵田地,士兵沦为军官的农奴,毫无战斗力可言。

到崇祯年间,士兵欠饷成为常态,朝廷不得不一次次加征“剿饷”、“练饷”,而这些税收最终都转嫁到贫苦百姓身上,逼得更多人造反。

如此腐败无能的军事体系,若面对经过工业革命洗礼的西方军队,除了比清朝败得更快更惨,还能有什么结果?

五、经济崩溃:落后封闭的农业思维

明朝不仅延续了传统的重农政策,还实行严格的海禁。嘉靖年间,甚至下令“一切违禁大船,尽数毁之”,彻底断绝民间海外贸易的可能性。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期的欧洲正在掀起大航海时代,全球贸易网络初步形成。

明朝的税收制度更是荒谬。商税极低,农业税却极高,而且越是贫困地区,税收负担越重。东林党人甚至提出“农商不应争利”,实质上是为背后江南地主集团的商业利益辩护。

当李自成逼近北京时,崇祯哀求大臣们捐款助饷,结果满朝文武哭穷。然而李自成进城后,仅从这些官员身上就拷掠出七千多万两白银——相当于明朝十年税收。

对于这帮官员来说,钱是自己的,国家是你老朱家的,国家没了跟我有什么关系!

这种经济制度若延续到近代,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除了全面崩溃,还能有第二种结局吗?

历史没有如果,但历史有教训。明朝的灭亡不是偶然,而是系统性、制度性、全面性的崩溃。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一针见血:“有亡国,有亡天下。”明朝的灭亡不仅是政权更迭,更是文明危机的总爆发。

那些幻想明朝能够抵抗西方列强的人,不过是在重复明朝士大夫的虚伪与自欺——不敢面对真实的历史困境,只能靠编织幻想来慰藉现实的无力。

一个连内部敌人都无法应对的王朝,怎么可能抵抗外部的强敌?一个连自己国家都不要的官僚集团,怎么可能捍卫民族利益?

破除明朝幻想症,我们才能真正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而不是在幻想中继续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