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甘肃新能源发展迎来里程碑时刻。截至2025年9月底,甘肃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7523.73万千瓦,占全省发电总装机的65.1%。
这一数字标志着甘肃在打造全国重要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战略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与“十三五”末的2355万千瓦相比,“十四五”以来甘肃新能源装机新增5108万千瓦,增长超过3倍。
在甘肃凯盛大明光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光伏背板玻璃生产线上,一块块巨大的玻璃次第而出,经智能机器人分拣、叠放、包装后,每天约有50辆大卡车满载这些产品发往各地。
这家企业的生产线不仅是甘肃省首条光伏玻璃生产线,也是国内唯一一条采用全氧工艺生产太阳能光热用超白玻璃及反射镜产品的生产线。
戈壁滩上风机叶片迎风飞转,光伏板下草木新生,这条贯穿河西走廊的绿色能源动脉,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向全国输送着清洁电力。
01 基地建设与电网升级
甘肃新能源装机突破7500万千瓦的背后,是系统性、规模化的基地建设与电网基础设施升级。甘肃依托其丰富的风光资源——风能、太阳能技术可开发量分别位居全国第四和第五,加速推进新能源规模化开发。
截至目前,甘肃已在酒泉建成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张掖、武威、白银、定西、庆阳建成5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兰州、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建成6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
为满足大规模新能源接网需求,国网甘肃电力成立电源服务中心,设置实体化电源服务窗口,建立统一服务标准,构建“一口对外、内转外不转”接网服务体系。
在电网建设方面,甘肃正在加快特高压工程建设。当前,祁韶直流累计外送电量已突破2100亿千瓦时,陇电入鲁工程建成投运,陇电入浙工程开工建设,陇电入川工程完成可研评审。这些特高压工程为甘肃新能源消纳提供了坚实基础。
02 多能互补与绿电外送
面对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甘肃通过多能互补和新型储能建设,有效提升电网稳定性。目前,甘肃已在全省布局新型储能装机突破600万千瓦,形成“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新格局。
在调峰电源方面,甘肃探索出多种技术路线。在酒泉玉门,300兆瓦人工硐室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全面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在张掖肃南,张掖盘道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加速;在定西通渭,100兆瓦/400兆瓦时独立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全力推进。
甘肃电网位于西北电网中心,通过19回750千伏线路与区域各省联网运行,承担着西北区域功率交换、多种类电源互济、电力外送等重要任务。这一枢纽地位为甘肃新能源消纳提供了天然优势。
2024年,甘肃电力外送电量达55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98%。而2025年1—8月,甘肃电力外送电量已达508.8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4.08%,已送至全国26个省份。
03 产业协同与绿色发展
甘肃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崛起。2024年,甘肃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830亿元,预计2025年有望突破千亿元。
在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甘肃明阳智慧能源有限公司总装厂车间内,3条风机组装生产线同时开工。叶片、轮毂、发电机、齿轮箱、塔筒等风机关键部件均可在酒泉当地配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目前,酒泉已具备年产主机2600台、叶片2450套、塔筒2700套的生产能力。
甘肃各地根据自身优势布局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酒泉已形成风电、光伏、光热、储能、氢能、智慧电网等六大产业链,成为全国陆上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金昌市则充分利用有色金属材料优势,发展镍钴锰酸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产业,电池材料产业集群被认定为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甘肃已从传统能源基地转型为全国新能源发展的先锋。预计到“十五五”中期,甘肃将形成4条特高压外送通道,年外送电量将达到1600亿千瓦时左右。
陇原大地上,曾经被视为发展制约的烈风与酷日,如今正转化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