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孩子身上出现了这4种“坏毛病”,说明智力在飞跃,千万别乱纠正

小林是位90后妈妈,常会跟我们描述她两岁儿子的一些轶事,也常会被孩子一些调皮捣蛋的行为搞得头疼不已。“昨天,我儿子把我的

小林是位90后妈妈,常会跟我们描述她两岁儿子的一些轶事,也常会被孩子一些调皮捣蛋的行为搞得头疼不已。

“昨天,我儿子把我的口红当水彩笔了。刚买的口红,他的脸上、衣服上,家里的衣柜、床单上,地上都是口红印,当时真是被他气疯了,直接在他屁股上打了两下,人家一声不吭,扔掉口红就去找他奶奶了。”

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调皮捣蛋在所难免,可面对孩子那些快要把我们“逼疯”的行为,父母千万不要暴力干涉,胡乱纠正,尤其是孩子出现了这4种“坏毛病”,很可能是孩子正在经历一个智力发展的小高峰,是智力飞跃的信号。

一、反复、不停地乱扔东西

不少一岁左右的宝宝,特别喜欢乱扔东西,不论是餐具、玩具还是其他物品,只要是到手的东西,总喜欢“先扔为快”。

只要你捡给他,他就扔得越欢快。

“这么小,就会搞破坏?就会故意和我对着干?”,只要一想到这,父母会忍不住黑起脸,批评孩子。

可是你知道吗?宝宝反复扔东西这一动作的同时,实际上也是他学习的过程。

孩子会观察物体的坠落轨道、方式,并听到不同物体落地时的声音,他会逐渐发觉扔东西和发出声音之间是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的。

勺子丢在地上会发出声响的,而软的布娃娃丢下去就不会,从而逐渐建立因果逻辑思维,并提升了观察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宝宝扔东西这一行为,也意味着宝宝进入了空间敏感期。

身处“空间敏感期的他们”,一会儿站着扔,一会坐着扔,一会儿向前扔,一会儿向左、向右投,就是想通过各种动作和角度来感受高度和方位。

当然,一两岁的宝宝还不能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有苦说不出”,这时宝宝也会通过扔东西这种肢体语言来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绪了。

因此,当宝宝出现反复扔东西的行为时,爸妈不要表现出过分夸张和紧张,也不用马上就把扔掉的物品拾起来,可以给他一个拥抱,转移他的注意力。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宝宝区分“可扔物品”和“不可扔物品”,对于一些贵重、容易碎的“不可扔物品”,应及时制止,并保持严肃态度。

家长也可以准备一些放心扔的物品给宝宝,以满足他探索求证的欲望。

二、玩水,弄得衣服湿漉漉的

6岁前的孩子,对水会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洗澡总是泡着不想起来,有时皮肤都泡皱了。

看到地面上的水洼一定踩,就连刷牙洗脸,也要在水龙头上玩半天,每次都是把身上搞湿了才开心。

天气热还能接受,要是天气冷了,孩子玩水,家长难免担心衣服弄湿着凉。

“不要玩水”说了许多次,可孩子依然我行我素。

为什么孩子这么喜欢玩水呢?

这是因为孩子在玩水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感统刺激和快乐感。

6岁前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孩子有构建世界形象的本能,他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就是靠感官进行吸收的。

水的流动性和多变性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感官刺激,让孩子感到无比神奇而快乐。

孩子通过泼水、倒水、拍打水面等行为,促进了触觉、视觉和运动协调能力的发展。

同时,水也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洗澡时花洒喷出的水,他们想象成了下雨了,躺在澡盆里,他们想象是在河里游泳,这可是太多人造玩具都无法比拟的啊。

孩子爱玩水,是孩子的天性,对其成长很重要性。

所以在孩子玩水的过程中,我们做好陪伴,不过多干预和指责,创造安全放心的环境让他玩就可以了。

比如,下雨天,要踩水坑,就给孩子穿上雨靴雨衣,让他毫无顾虑地跳个够;

洗澡时,给孩子备上一些浮力玩具、水枪,让他自由自在,完全放松地击打、玩乐。

三、孩子像“话唠”一样,爱说“废话”

很多父母发现,孩子像个小话痨一样,不分时间地点,能一直说个不停,还总反复问“为什么”。

可由于生活、工作的压力,导致父母的功能性情绪太强,只想让孩子安静一些,对于孩子的一些“废话”,总是提不起兴趣,也没耐心倾听。

其实,孩子经常反复提问“为什么”、或者喋喋不休地描述日常琐事,是语言与逻辑能力飞跃的表现。

孩子说话时,不仅仅是在传递信息,大脑也在飞速运转。

孩子说的越多,说明孩子大脑发育状况好,神经元灵敏度高。

因为语言表达需要联结各种资源来进行记忆和理解,能促使孩子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各种复杂的概念,提高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思维逻辑能力。

父母做个耐心倾听者,处处有回应,孩子会跟你越来越亲密。

四、占有欲强,不愿分享

孩子两三岁阶段,是显得格外“霸道”的阶段,他们占有欲很强,也不愿分享。甚至有时候对于自己的东西,他们都不愿意别人碰,还会嚷嚷着宣布:“这是我的!”

看到孩子的表现,有的父母会觉得孩子小气,甚至强迫让他分享。

其实这是孩子成长阶段的正常表现,孩子有了自我意识,也是他们物权意识初步形成的时期,需要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

只要孩子对属于自己的物体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所有权,才能够感觉到“我”的存在,并获得物品背后的意义——安全感以及“我与他人”的区别。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而能够区分“我”和“他人”,是社会化发展的必经阶段,当孩子理解了归属权后,也就为后面学习规则打下了基础。

面对孩子占有欲强,不愿分享的阶段,父母要做的不是给他贴“小气”的标签,或者强迫他分享,而是要尊重孩子的物权意识,通过交换游戏引导孩子分享。

写在最后

总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以上行为,父母以为的“坏毛病”,其实是孩子智力发展的信号,隐藏着孩子智力发展的密码,是其探索世界、发展能力的自然表现。

父母顺势引导,反而更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孩子的潜能,让孩子的创造力,逻辑思维、探索精神等能力更上一层楼。

我是一名育婴师,幼儿教师,二孩妈妈,多平台原创作者,全网粉丝30万+,关注我,我会持续和您分享、交流母婴护理、亲子养育、家庭教育类干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