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磨玻璃结节10年生存数据对比:手术or随访,孰优孰劣?

最近,肺癌领域发布了一项关于磨玻璃结节的重磅研究。该研究针对有磨玻璃结节的患者进行了长达10年的随访,对比在发现磨玻璃结

最近,肺癌领域发布了一项关于磨玻璃结节的重磅研究。

该研究针对有磨玻璃结节的患者进行了长达10年的随访,对比在发现磨玻璃结节后,选择手术和安心随访之间的生存率差异。

今天郑医生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研究。

磨玻璃结节10年跟踪随访

这项前瞻性临床研究刊载在2025年10月的国际知名杂志《放射学》上,探讨手术和随访在磨玻璃结节人群中的生存数据差异。

研究人员筛选了684名从2005年3月到2013年的12月期间在医科院肿瘤医院接受CT检查并发现磨玻璃结节的患者,并进行了长达10年的跟踪随访。

在随访过程中,研究人员不对任何临床决策进行干预,患者可根据自身病情、医生建议及个人意愿,选择手术或随访。

最终,对比了不同诊疗决策(手术 vs 随访)对于上述患者长期生存的具体影响。

结果显示,手术组患者的10年总生存率为97.6%,而随访不干预组患者的10年总生存率为94.7%,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即便是在匹配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后,上述结果仍然没有变化。

高平台,前瞻性,长随访——这样的数据和研究结果,应该是非常可靠了。

那么,它给我们传递了怎样的信息?

是否说明以后发现磨玻璃结节后可以不用考虑手术?

是否说明我们对磨玻璃结节无需干预,仅靠长期随访就能取得和手术一样的治疗效果??

是否彻底否定了手术在磨玻璃肺癌当中的治疗价值???

真相,或许并没有这么简单。

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我想跟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磨玻璃结节非常惰性

首先,这个研究给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磨玻璃结节的发展非常惰性。

下表详细地列出了所有磨玻璃结节的10年随访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到,在684名患者中,总共携带了1003个可评估的磨玻璃病灶。

剔除144个不适合进行评价的病灶后,在剩下的859枚结节中,有544枚结节在长达10年的随访期内保持稳定,占比高达63%。

所以我们说,磨玻璃肺癌确实很傻、很笨,进展也很缓慢,有相当高的概率可以实现长期稳定不变。

什么人群适合随访?

这个研究最出彩的地方在于:它用科学的数据告诉我们,面对磨玻璃肺癌,随访也可以取得和手术相当的治疗效果。

但是,这样的结论是否可以完美地适用于所有磨玻璃人群?

是否无论何种状态,只要是磨玻璃结节,即便是恶性的也可以不用做手术,只需安心随访即可?

我认为是不行的。

要知道,上述结论能够成立,需要满足以下前提条件:

1. 磨玻璃结节必须保持稳定状态。

2. 假如磨玻璃结节出现了进展,其表现形式为磨玻璃范围的扩大。

当满足这两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时,无论是选择手术还是长期随访,其远期生存的差别并不大。

这个结论在底层逻辑上是能站得住脚的,因为目前有太多数据告诉我们,肺结节中的磨玻璃成分并不具备侵袭性,具备侵袭性的成分主要是实性成分。

正因如此,2016年发表在《胸部肿瘤杂志》上的专家共识中明确指出:针对磨玻璃肺癌的术前临床分析,我们应该更关注实性成分最大径,而忽略磨玻璃成分的具体影响。

所以我们才会说,针对磨玻璃结节的随访通常是安全的,但也有其前提条件,就是你的磨玻璃结节需要保持稳定,就算进展,也只是单纯磨玻璃成分的扩大。符合这两个先决条件,就相对安全。

有实性成分的磨玻璃结节

遗憾的是,该研究并没有针对有实性成分的磨玻璃结节展开更深入的探讨。

个人猜测,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整组患者中出现这种进展模式的比例较低,所以样本量相对不足。

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组数据去窥探这种进展模式背后的潜在风险。

在整组患者中,有228名患者最终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21名患者的磨玻璃结节中携带实性成分。

最终,这21名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只有1例出现了复发,复发率为4.8%。

复盘这个患者的具体病历资料时可以看到,患者于2011年发现磨玻璃结节,在随访过程中出现了磨玻璃结节的扩大,同时还出现了实性成分。

该患者在病灶大小达到28.7 mm时开展了楔形切除的手术,术后病理为高分化浸润性肺腺癌。

2017年7月手术,2018年10月复发,手术控制时间15个月。

在我看来,这个研究的数据非常亮眼,它诞生于国内顶级平台,入组患者数量非常充沛,随访时间也足够长,而且还是前瞻性临床研究的设计。

所有这些优势,都会让它的结果非常可靠,可重复性很高。

它给我们传递了这样几个关键信息:

1. 发现磨玻璃结节不需要太紧张,就算是恶性,也有很大的概率可以做到长期稳定不变。

2. 磨玻璃结节只要长期稳定,或是以磨玻璃范围扩大为表现的进展模式,选择继续随访应该是相对安全的。

当然,考虑到整个研究中超过80%的患者都是纯磨玻璃结节,而混杂磨玻璃患者的比例不足200例,所以,这样的结论放在纯磨玻璃患者中可能会更加可靠。

事实上,磨玻璃结节在随访过程中,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它开始出现实性成分,因为这往往意味着肺癌开始向具备侵袭性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在实性成分逐渐增大时,及时手术或许是我们的最佳保障。

正如文章在讨论部分所写:

Given the potential risk of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in individuals with nodules who developed a solid component(4.8%, one of 21), the surgical timing for those with subsolid nodules requires further study.

Therefore, CT surveillance may be appropriate for GGNs until a solid component emerges.

鉴于结节已经发展为实性成分的患者存在潜在的术后复发风险(4.8%,21人中有1例),对于这类部分实性结节的手术时机,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因此,对于磨玻璃结节,在出现实性成分之前,单纯采用CT随访可能是合适的。

写在最后

最后,再来说下研究的整体数据。

在整体人群中,手术和随访的生存率差别不大,个人认为,这或许和研究入组的人群特点有关。

因为这个研究所纳入的磨玻璃结节超过80%都是纯磨玻璃结节。

而众所周知,纯磨玻璃的侵袭性是所有磨玻璃肺癌中最弱的。

根据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大量数据,在这个群体中,无论病灶大小如何,无论病理结果是否浸润,只要影像为纯磨玻璃,手术切除后均可实现治愈的效果。

换句话说,假如我们把该研究的入组患者特征进行交换,比如入组人群中包含20%的纯磨玻璃患者和80%的混杂磨玻璃患者,那么是否仍能复现这样的研究结果,还就真不好说。

因为根据我们目前所看到的数据,病灶的实性程度越高,越有可能在随访过程中表现出实性成分扩大的进展方式。

当然,这个观点到底能不能站得住,还需要未来的研究去进一步证实。

或许,面对磨玻璃结节,安心随访和及时手术的决策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出现实性成分。

所以郑医生才会说:打蛇打七寸,切磨看实性。

无论如何,这项研究长达10年生存数据的公布,对于所有正因发现磨玻璃结节而焦虑不已的朋友而言,可以说是一颗大大的定心丸了。

磨玻璃成分的安全性,再一次得到了权威数据的证实与支撑。

愿大家都能:有惊无险,有磨无难,有结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