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大家各执一词,
真相迷雾重重,
这样一种情况,
被称为罗生门。
那为啥要叫罗生门?
罗生门是什么门呢?

罗生门这个词,
其实源自日本。
日本的京都市,
从8世纪末期开始
直至19世纪的后期,
即日本定都东京前,
一直是日本的首都。
罗生门,也称罗城门,
是京都历史上的正门。
20世纪初,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
发表了小说《罗生门》,
小说讲述发生在京都
罗生门下的一些故事。
后来他的多部作品,
被合为作品集出版,
依旧命名《罗生门》。
1950年,
以作品集《罗生门》中
《竹林中》一篇为主体,
改编后日本拍摄了影片,
影片也名为《罗生门》。
该片获1952年第24届
奥斯卡荣誉外语片奖。
影片的梗概如下:
有一名日本武士,
在山林中被杀害,
妻子却得以幸免。
后来在审判时,
这几个当事人,
被抓获的杀人犯,
发现尸体的樵夫,
幸存的武士妻子,
在陈述案情经过时,
从各自的立场出发,
使得陈述各不相同,
也让真相显得扑朔迷离,
揭露了人性丑恶和复杂。
也正是因为《罗生门》
这部影片的故事情节,
罗生门一词,这才有了
多方争执真相难辨之意。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