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遇到书荒的时候,就会找众多大咖极力推荐的名著,近期读了德国作家黑塞写的《悉达多》,这本小说备受中外名人推崇,包括苹果手机创始人乔布斯,《北回归线》的作者亨利米勒,国内有知名音乐人李健、企业家俞敏洪,知名网红大冰等。
正常的逻辑是名人及成功人士推荐的名书应该很好看,对自己会很有用,至少看完应该有些体会吧,但当我看完《悉达多》之后最大的感觉是:没看懂。相信有同样感觉的人不在少数。
《悉达多》讲的是古印度一个贵族富二代青年悉达多(主角人名)觉得锦衣玉食的生活空虚没意思,非要离家出走去找刺激,探寻生命或人生的意义,这哥们儿的探寻大概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离家苦修。这哥们跟发小一起不顾家人反对离家出走,跟着那些出家的沙门苦修,通过禁欲、断食、风餐露宿、忍受痛苦等没苦硬吃的方式舍弃世俗生活来探索生命的本质,探索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最终却发现这种反人性刻意压制内心欲望的方式无法带来真正的觉悟。
第二阶段:遇见佛陀,质疑现有教义。离开那些沙门后,遇到佛陀乔达摩,先是被乔达摩所宣讲的教义及其所体现的智慧所吸引,期间跟他一起离家出走的发小歌文达被佛陀教义所折服,决定终身追求佛教戒律,寻求解脱。与歌文达不同,悉达多深入体会佛陀教义之后认为单纯接受现成教义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自体验,无法指导自己的人生,因此拒绝追求佛陀,继续去求自己的道。
第三阶段:直面世俗,沉沦欲望。经过前两个阶段求道失败,悉达多走入世俗,与一个名妓恋爱,学习做生意,挣钱攒钱置业买房,成为有钱人之后,开始沉沦女人身体、美食、美酒等感官欲望,同时享受权利带来的快感,逐渐在这个过程中感到空虚与迷失,最终发现世俗的欲望永远没有终点,只会带来新的痛苦,并非人生意义所在,毅然放弃女人(此时那个名妓已怀了他的孩子)、财富继续出走。
第四阶段:河边顿悟。悉达多再次出走后,因为无法忍受性格分裂的自己,来到河边试图自杀,就在准备跳河的瞬间,内心“唵”声唤醒,随后决定留在河边跟随一个老船夫做摆渡,后来悉达多在河边遇到先前与其相恋的名妓带着他们的儿子前去朝拜佛陀乔达摩,这个女人在途中被毒蛇咬伤身亡,这个儿子对悉达多和他所领悟的真理完全抵触不接受,作为父亲的他无奈之下只能放任儿子跟当年的自己一样出走。最终悉达多在河边通过观察河流的流动领悟到过去、现在、未来的统一,接受了自己所有经历,明白在现实中,应该在平和中找寻人生的意义,得出的结论是:人生不在于寻求遥远的解脱,而在于接受当下。

纵观悉达多整个寻道的过程经历了“否定自我”—“放纵自我”—“接纳自我”—“接纳万物”。
读完《悉达多》之后我并没有感知到这本书的意义何在,我认为他的求道过程并没有得到具体的答案,而是领悟到对生活的态度,与生活和解,与现实和解的态度,与周围一切和解的态度。假如非要映射到我们自己的人生,那就是立足现实而努力,而非抱怨环境。
读完本书之后,跟读余华的《活着》感觉一样,我并不认为这本书有多么的好,更不认为这本书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指导意义,我唯一认可的地方是悉达多在听完乔达摩权威的教义之后认为并不适合自己,并不适合每个人,因为个体面临的情况都不一样,需要自己立足现实去追寻自己的人生,这也告知我们无论是读书,还是创业,还是教育孩子,都要时刻提防教条主义陷阱,一定要立足自己的现实,要时刻保持自我,大脑要永远长在自己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