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州东地路与天衢路交叉口以南,有一片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土地——“二百亩”。上世纪70年代,水利水电十三局征用大东关二百亩土地建立“央企工业阵地”,这里曾机器轰鸣、人声鼎沸,成为推动当地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时光流转,“二百亩”不仅成了这片区域的代名词,更深深烙印在老德州人的心中,成为他们对过往奋斗岁月的珍贵回忆。
随着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二百亩”的工业生产逐渐式微直至全面停产,昔日繁忙的厂房、宿舍楼沦为闲置建筑。但这片位于市区黄金地段的区域,并未因停产而失去价值,反而凭借独特的工业遗产属性,成为极具改造潜力的“城市宝藏”。

在此背景下,二百亩(德州)民俗文化产业园项目应运而生,其核心使命便是让这些沉睡的旧建筑重焕生机,为德州城市更新注入新活力。从战略层面看,该产业园不仅是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更将填补区域内综合性文化休闲商业的空白,成为串联城市历史与未来的重要节点,助力德州打造兼具文化底蕴与现代魅力的城市新名片。

不过,旧建筑改造远比新建项目更具挑战。这批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建筑,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使用,内部结构已出现老化问题,整栋楼的内部墙体加固成为改造的首要任务,必须确保建筑安全达标,才能开展后续工作。
在施工方面,中震建科院先对所有待加固墙体进行全面检测,再根据开裂、风化、承载力不足等问题进行针对性施工,采用高延性混凝土进行系统性加固。

加固过程中,高延性混凝土凭借高韧性、高抗裂性优势,无需像传统加固方式那样大面积拆除原有墙体,仅通过基层处理、分层涂抹、养护成型等工序,即可与原有墙体形成牢固整体,为墙体提供长期防护,延长建筑使用寿命至少20年,且施工周期较传统加固缩短30%,实现“高效加固、长效防护”的工程目标。

如今,随着改造工作的有序推进,二百亩民俗文化产业园的改造成效已逐步显现。原本破旧闲置的旧建筑已焕然一新:加固后的墙体确保了建筑安全,重新装修后的空间既保留了工业时代的粗犷质感,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的精致细节,楼房错落有致,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园区风貌。

未来,随着二百亩民俗文化产业园的正式开园,这片承载着德州工业记忆的土地,将以全新的姿态拥抱每一位市民与游客,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同时,持续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书写旧建筑活化新生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