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疫情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能让人彻底放松的家。“松弛感”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形容词,它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入侵我们的居住空间。今天,我们邀请到“家”本身,与我们进行一次关于“松弛哲学”的对话。
Q1:您好,“家”。大家都在谈论“松弛感”,在您看来,它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家:谢谢邀请。在我看来,“松弛感”是一种不费力、不讨好、不紧绷的状态。它意味着,当你踏进家门的那一刻,身体的每一寸肌肉和神经都被告知:“好了,现在你可以安全地做自己了。”它反对过度装饰,拒绝视觉暴力,追求的是身心与空间的同频共振。

Q2:那么,这种“感觉”是如何通过物理空间来实现的呢?
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模糊边界”。比如,客厅、餐厅、厨房不再被墙体明确分割,而是通过材质或高低差自然过渡。这让家人的互动更流畅,独处或共处都能自由切换。第二,是“拥抱曲线”。锋利的直角会带来紧张感,而柔和的弧形墙角、拱门、圆润的家具,则像母亲的怀抱,能从心理上给人安抚。这是最直观的“视觉松弛”。第三,是“光的魔术”。拒绝单一、惨白的主灯。用多点位、低色温的灯光组合——如落地灯、壁灯、灯带——来营造温暖、有层次的包裹感。影子,也让空间变得更“柔软”。

Q3:对于一个小户型的家庭,如何才能不昂贵地获得这份“松弛”?
家:这恰恰是一个误区。“松弛感”的奢侈,不在于金钱,而在于心思。我有几个小建议:
做减法:清理掉那些“可能有用”但从不使用的物品。留白,是最好的装饰。
选自然:哪怕只是一个小藤椅、一块羊毛垫、一盆高大的琴叶榕,自然的元素总能让人瞬间放松。
重视触感:一块可以赤脚行走的地毯,一个蓬松的沙发靠垫,它们的治愈能力超乎你的想象。

Q4:最后,您想对正在规划新居的人们说些什么?
家:我想说,请不要再把我看作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请先停下来,倾听你自己和家人的真实需求。一个充满松弛感的家,它的蓝图,永远画在你们的生活里,而不是任何流行的效果图上。让我成为你的壳,而非你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