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你的“发心”,才是“一人公司”唯一的CEO

作者介绍:薛铁鏻(ICF认证MCC教练),教练吧(Coach8)创始人,曾任新高教集团副总裁、水晶石数字科技集团副总裁、

作者介绍:薛铁鏻(ICF认证MCC教练),教练吧(Coach8)创始人,曾任新高教集团副总裁、水晶石数字科技集团副总裁、金牛和瑞投资合伙人;中国传媒大学客座讲师;LUXX Profile大师级分析师&中国区首席讲师 ;乐高 Serious Work认证引导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教练头部企业客户超过60家。

上一篇文章发出后,后台又收到了很多朋友的留言。大家似乎对“告别增长焦虑”、“寻找足够好边界”这个话题,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但同时,也有一位名叫Leo的朋友,提出了一个更进一步的问题,它像一把钥匙,直接打开了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大门。

Leo写道:

“铁林老师,我非常认同'以生活为中心'去设计事业的理念。但我是一名刚刚起步的独立教练,目前最大的挑战,还不是'增长过快',而是'活下去'。

有时候,当客户量不稳定,收入出现波动时,那种焦虑感和自我怀疑,简直能把我吞噬。看着身边的人都在快速扩张、融资、做大,我也会忍不住动摇——我是不是选错了路?我那个'小而美'的理想,是不是太不切实际了?

在这种时候,到底是什么,能支撑我们继续走下去?”

Leo的问题,问到了根子上。

它触及了所有“一人公司”实践者,都必然会面对的一个终极拷问:

当外部世界风雨飘摇,当内在信心摇摇欲坠时,我们那艘小船的“压舱石”,究竟是什么?

今天,我想告诉你我的答案:是你的“发心”。那个最初点燃你、让你奋不顾身踏上这条路的、超越了所有功利计算的内在动机。它,才是你这家“一人公司”,唯一且永恒的CEO。

1、被遗忘的“黄金圈”

我们为何总是先问“做什么”,再问“为什么”?

在商业世界里,我们习惯了一种思维模式,一种由外向内的思考路径。

我们总是先问:

What(做什么):我应该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比如:做高管教练?做亲子教练?开发一门线上课?)

How(怎么做):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和方法?(比如:如何在小红书引流?如何设计我的销售漏斗?如何定价?)

我们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打磨“做什么”和“怎么做”上。我们相信,只要把这两件事做好了,成功自然会水到渠成。

但管理学大师西蒙·斯涅克(Simon Sinek)在他的经典理论“黄金圈法则”(The Golden Circle)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模式的致命缺陷。

他发现,那些真正伟大、能够穿越周期的公司或个人,他们的思考路径,恰恰是反过来的——由内向外。

他们总是先问,

Why(为什么):我做这件事,到底是为了什么?我的信念是什么?我渴望为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然后才问,

How(怎么做):我该如何将我的信念付诸实践?我需要建立什么样的能力和系统?

What(做什么):最终,我需要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来承载我的信念?

“Why”,是那个最核心的、驱动一切的原点。它是我们内在的“操作系统”,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做出选择,如何在顺境中保持清醒,在逆境中保持韧性。

而对于“一人公司”来说,“Why”的重要性,更是被放大了无数倍。

因为,当你选择成为一家“一人公司”时,你失去的,不仅仅是组织的庇护,更是那些外部的“驱动力”——老板的指令、KPI的压力、同事的竞争......所有这些曾让你“不得不”前进的力量,都消失了。

你唯一的驱动力,只剩下你自己。

如果你的“Why”不够清晰、不够强大、不够纯粹,那么,当遇到困难时,当外界的噪音干扰你时,当孤独感侵袭你时,你将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支撑你继续走下去。你的“一人公司”之船,会在风浪中轻易地迷失方向,甚至倾覆。

2、我的“巴厘岛时刻”

一个“意外”的公益念头,如何长成一家公司?

聊到“发心”,我总会想起Coach8诞生的那个瞬间。它并非源于什么宏伟的商业计划,而是一个极其偶然、也极其纯粹的念头。

那是2013年底,我在巴厘岛参加一位MCC(大师级教练)开设的课程。

在那个充满异国情调的小岛上,我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们一起,沉浸在教练那深邃而迷人的世界里。

几年来,教练技术给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我变得更懂自己,也更懂他人;我放下了很多评判,也收获了更多连接。

就在某个课程的间隙,望着窗外碧蓝的大海,一个念头毫无征兆地闯入了我的脑海:“这么好的东西,我能不能分享给我在国内的朋友们?”

这个念头,如此简单,如此纯粹。它没有任何商业的考量,没有任何关于“市场”、“模式”、“变现”的计算。它只是一个源于“受益者”最本能的渴望——分享。

带着这份冲动,2014年的第一天,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大意是说,我想把我这几年学习教练的心得,做成公益的沙龙分享会,送给有需要的人。

我至今都记得发出那条信息时的心情,就像往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小石子,期待着,又有些忐忑。

我完全没有想到,这颗小石子,竟然激起了一圈又一圈不断扩大的涟漪。

沙龙异常火爆,参加的人越来越多。

我发现,一对一的分享能覆盖的人太有限了。于是,我开始尝试建立社群,把更多对教练感兴趣的人聚集起来。我教他们如何做教练,鼓励他们应用于工作和生活,并定期组织分享和反馈。

慢慢地,Coach8这个以教练文化为核心的社群,就在这样一种近乎“野生”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地生长起来了。

直到今天,Coach8已经发展成为ICF(国际教练联盟)官方认证的、涵盖Level 1, 2, 3全级别资质的专业教练培训机构,拥有了遍布全球的导师和学员网络。

但每次有人问我Coach8成功的“秘诀”时,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巴厘岛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那个纯粹得不能再纯粹的念头——“我想把好东西,分享出去。”

这个“发心”,就像一粒种子。它决定了Coach8这家公司,从诞生之初,就带着一种“利他”和“赋能”的基因。它成为了我们穿越所有周期、抵御所有诱惑、做出所有重大决策时,那颗永恒不变的“北极星”。

当投资人挥舞着支票,建议我们快速扩张、牺牲品质时,我们问自己:这,符合我们“把原汁原味的教练技术带回中国”的发心吗?——不符合,所以我们拒绝。

当市场鼓吹“知识付费”、建议我们把课程做成廉价的标准化视频时,我们问自己:这,符合我们“陪伴学员深度成长、知行合一”的发心吗?——不符合,所以我们坚持小班制、重实践、强社群的模式。

当我们内部因为发展路径产生分歧时,我们最终回到那个原点:我们当初,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出发?

“发心”,就是Coach8这家“非典型”公司,真正的CEO。

3、回归你的“Why”

穿越瓶颈与周期的终极力量

保罗·贾维斯在《一人公司》的“Determining the Right Mind-Set(决定正确的心态)”章节中,也深刻地阐述了这一点。他强调,“一人公司”的成功,并非始于一个完美的商业计划,而是始于一个清晰的、服务于个人价值观和生活目标的“意图”(Intention)。

这个“意图”,就是我们所说的“发心”。

它不仅仅是在顺境中,指引我们方向的灯塔;更是在逆境中,支撑我们不倒的脊梁。

就像Leo问的那个问题:当焦虑和自我怀疑袭来时,我们该怎么办?

我的答案是:回去,回到你的“发心”里去。

当你因为收入波动而焦虑时,问问自己:当初选择做教练,你最渴望实现的,仅仅是财务自由吗?还是那份助人成长的价值感?那份深度连接带来的滋养?

当你因为看到同行快速扩张而动摇时,问问自己:你真正想要的生活,是管理一个庞大的团队,还是拥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去学习、去创造、去陪伴家人?

当你因为一次挫败而自我怀疑时,问问自己:你衡量自己价值的标准,是这一次的结果,还是你在这条路上,持续精进、永不放弃的那份初心?

当你一次次地,在迷雾中,重新校准你内在的“罗盘”,你会发现,那些外部的噪音和干扰,会慢慢地失去它们的力量。

因为你找到了一个比所有外界评价都更稳定、更强大的“价值锚点”。

这个锚点,不在别处,就在你最初出发时的那颗心里。

写在最后:你的“发心”说明书

文章的最后,我想邀请你,也来做一次关于“发心”的澄明练习。

请找一个不被打扰的时刻,像进行一次最重要的战略会议一样,和你的“内在CEO”,进行一次深度对话:

“峰值体验”回溯:回想一下,在你过去的人生或职业经历中,哪些时刻让你感觉自己“活得最带劲”?在那些时刻里,你正在做什么?满足了你内心什么样的渴望?(例如:帮助他人突破瓶颈、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作品、沉浸在深度学习中……)

“墓志铭”畅想:这是一个经典的教练问题。想象在你生命的终点,你希望人们在你的墓志铭上,写下什么?你希望被这个世界,以什么样的方式记住?

“非如此不可”的执念:在你所从事的领域(无论是教练,还是其他),有什么东西,是你觉得“非如此不可”、必须坚守的原则或信念?即使这意味着你会失去一些眼前的利益?

当你把这三个问题想清楚,并将答案郑重地写下来时,你就拥有了专属于你的、“一人公司”的“发心说明书”。

请把它放在你随时可以看到的地方。在你感到迷茫、焦虑、想要放弃的时候,请重新打开它,读一读。

它会像一位沉默而有力的智者,一次次地,将你拉回到那条真正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道路上来。

现在,轮到你了。

你的“发心”又是什么?你是否也有过在迷茫中,被初心重新点亮的经历?

在留言区写下来吧。

让我们一起,看见彼此内在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