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吧,人的幸福和痛苦,都是自己选择的。
尤其是中年人的世界,离崩塌往往只有一瞬间。
可在人年轻的时候,总想着往身上加东西。
比如加头衔,加人脉,加见识,加资产,觉得越多越好,越复杂越显本事。
可到了中年,摸爬滚打半辈子,才咂摸出味儿来。
那些所谓的重重的行囊里,大半都是不必要的东西。
简单,才是中年以后最好的活法。

物质简单,不为物役
年轻那会儿,有点钱就想买东西。
于是,衣柜塞得满满当当,还是觉得没衣服穿。
看到新出的很贵的电子产品,心里就跟猫抓似的。
现在才明白,东西越多,心越累。
每多一件东西,就多一个需要你打理、安置、操心的物件。
而这些东西一定会无声无息地偷走你的时间、占据你的空间、消耗你的精力。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在宁静的心境下以修养身心,用俭朴的生活习惯用以培养德行。
如此,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而那些物质的堆砌,带来的往往是浮躁和虚荣。
倒是给生活留下了留白,才能滋养出从容和安宁。
人到中年,要学会做减法。
减去那些非必要的物品,就是清理内心的淤塞。
当你不再被物质奴役,你才是它们真正的主人。
关系简单,不为情困
中年人的精力,最是宝贵。
而且上有老下有小的处境,使得我们再也经不起复杂人际关系的消耗。
年轻时,热衷于组局、赶场,名片收了一盒子,微信加了上千人,觉得那都是“人脉”。
到了这个年纪才看清,绝大多数的“人脉”,不过是通讯录里的一个名字。
因为自己真遇到事儿,能说几句体己话的,翻来覆去就那么三两个。
所以,与其把时间浪费在维护那些塑料情谊上,不如好好珍惜眼前真心的几人。
孔子早就说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诚信的、博闻广识的。
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谄媚逢迎的、表面奉承背后毁谤的、花言巧语的。
人到中年,关系简单了,才能不为情所困,生活才能走得踏实。
毕竟,你的时间有限,一定要留给那些能让你变得更好的人。
所以中年人的社交,贵在质量,不在数量。
果断远离那些消耗你的、让你觉得累的关系。
把所剩无几的热情,留给真正懂你、支撑你的家人和挚友。
你的圈子干净了,你的世界也就清净了。
内心简单,不为念扰
保持内心简单,不为杂念困住,这是最难,也最重要的一层。
其实吧,外面的世界其实很简单,复杂的是人心。
各种念头、欲望、计较、担忧,像一团乱麻,塞在心里。
一件事,能翻来覆去想一夜,一句话,能掰开揉碎琢磨三天。
这么活着,真是太累了。
晚唐的布袋和尚有一首著名的禅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插秧时,低头才能看见倒映在水里的天空。心地清净才是修行的根本,有时候退一步,反而是真正的进步。
心里堆的杂物少了,才能照见广阔的天空。
就像《心经》里讲的:“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心里没有牵挂障碍,就不会有恐惧,就能远离那些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抵达安宁的彼岸。
修炼一颗简单的心,是中年人最高级的自律。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未来的,既然还没来,那就不管了。
专注于当下手里正在插的这棵秧,才能看见水田中那片完整而宁静的天空。
▽
人到中年,千帆过尽。
终于懂得,生活不是一场盛宴,而是一场跋涉。
背得越多,走得越累。学会“简单”这两个字,就是学会了给自己减负。
物质简单,便轻松自在。关系简单,便神清气爽。内心简单,便从容安详。
这不是躺平,而是历经世事后的一种清醒和选择。
把自己的生活,打理成一座整洁的庭院。扫去落叶,留下清风明月。
这般光景,便是中年最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