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职场圈总聊“权力交接要稳”,但你们知道不?我当年从后周一名将领,变成大宋开国皇帝,整个过程连三天都没用到!更颠覆大家认知的是——咱常说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我一开始是真没打算干这事儿!
那是建隆元年正月,京城的年味儿还没散呢,边境就传来十万火急的军报:契丹联合北汉打过来了!当时后周的小皇帝柴宗训才七岁,太后符氏也是个没经历过风浪的妇道人家,满朝文武齐刷刷看向我:“赵点检,您是禁军最高统帅,这仗只能您去扛!”我没法推,点了三万精兵就往边境赶。可走到陈桥驿那天傍晚,士兵们突然集体停步,不走了。

我正纳闷要去查问,部将高怀德就带着一群将领闯进我的大帐,手里举着件明晃晃的黄袍——那可是天子才能穿的东西!“将军!当今主少国疑,咱们抛家舍命去打仗,将来这功劳谁还记得?不如您登基当皇帝!”我当时吓得后背都冒冷汗,赶紧摆手:“你们这是要造反啊!周世宗待我恩重如山,我决不能做这忘恩负义的事!”可他们根本不给我辩解的机会,直接把黄袍往我身上裹。我挣扎的时候,瞥见帐外密密麻麻的士兵,都举着刀喊“万岁”,那架势,我要是敢说个“不”字,估计当场就得被乱刀砍了。
你们别觉得我是在找借口,给你们说个实打实的细节就知道了。出兵前一天,我特意让家里人把积蓄都换成粮食,分给军营附近的穷苦百姓。有个叫王二的驿卒,他娘得了重病没钱抓药,我还让亲兵送了两匹细布过去——那时候两匹布能换不少银子,够他娘治病了。这事儿军营周边的人都能作证。我要是早预谋篡权,哪还有心思管这种民生小事?早偷偷跟将领们串谋去了。

被硬套上黄袍后,我第一件事就是按住躁动的士兵,立了三条规矩:进京城后不许抢老百姓的东西,不许杀后周的文武大臣,不许动太后和小皇帝!你们知道当时京城多稳吗?我们军队进城的时候,街边卖胡饼、豆浆的小贩还在照常吆喝,街坊邻居探头看热闹,跟平时没啥两样——这就是守规矩的好处。
后来总有人说我早有预谋,说“点检作天子”的谣言是我故意让部下散播的。我不否认有几个将领想攀高枝谋前程,但我敢对天发誓,出兵前我真没动过当皇帝的念头!周世宗柴荣对我有多好?我从一个普通的禁军士兵,一步步升到禁军最高统帅的点检职位,全是他一手提拔的。他临终前还拉着我的手,把小皇帝托付给我,我怎么可能主动背叛他?

可架不住形势比人强啊!当时后周的江山,就像一栋没打牢地基的房子,风一吹就晃得厉害。北边的契丹年年南下抢粮抢人,内部的武将又动不动就造反——后周之前的后唐、后晋、后汉,哪个不是武将作乱垮掉的?一个七岁的孩子,根本镇不住这些老油条。我当皇帝后,每天四更天就爬起来批阅奏折,常常忙到半夜才敢睡。不是我想当工作狂,是真怕这好不容易稳住的江山,又重蹈前朝的覆辙。有人说我“杯酒释兵权”是卸磨杀驴,可你们想想,那些将领手里握着重兵,哪天他们的部下也学着陈桥驿的样子,硬给他们套件黄袍,这天下不又乱了?我给了他们良田美宅、金银珠宝,让他们安安稳稳当富家翁,总比后来明朝朱元璋把功臣全杀了强吧?
历史从来不是贴满“忠奸”标签的脸谱,而是一个个身不由己的选择。你们说说,我当年要是硬顶着不称帝,七岁的小皇帝能挡住契丹的进攻吗?后周能躲过武将作乱的命运吗?那些骂我篡权的,换作是你站在那个位置,会怎么做?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