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马伯庸《长安的荔枝》书评|笑着笑着就不笑了,古代的打工人和现在一模一样,社畜必读……

《长安的荔枝》书评《长安的荔枝》是作家马伯庸的作品。马伯庸这位作家我是知道的,他是内蒙古人,1980年出生,算是中生代小
《长安的荔枝》书评

《长安的荔枝》是作家马伯庸的作品。马伯庸这位作家我是知道的,他是内蒙古人,1980年出生,算是中生代小说家。

他的作品跨度很大,从科幻(《寂静之城》《马克吐温机器人》)到历史小说(《风起陇西》《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无所不包。

《长安十二时辰》,搬上屏幕,是一出摄制非常精美的48集古装剧,我没看过,看过小说后,却为他的文笔以及故事中精彩的布局能力倾倒不已。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我们小学时候就听闻过的历史小故事。天宝年间,唐玄宗为了让宠妾杨贵妃吃到新鲜的荔枝,下令从岭南快骑将荔枝运到长安。

为了达成任务,官兵把整株结满荔枝果的大树连根带土刨起,装载上车,以八百里加急方式急运回京。据说,杨贵妃从枝头摘下荔枝时,树叶都还青绿,饱满的荔枝果上的露水未退,鲜脆欲滴……

我花了6个小时,把这本六章、约七万字的中篇小说读完。读完后,不得不佩服作者马伯庸的巧思。把一桩我们都熟知的的历史典故,化成这么一个错综繁复的佳作。

《长安的荔枝》厉害之处,就是故事切入的角度。简单来说,这本书是以基层办事人员的角度,去审视一件我们都熟知的历史事件。

荔枝是给杨贵妃食用的没错,但在本书中,唐玄宗、杨贵妃都无足轻重。书中的主角,是一名五十来岁、从九品的小官李善德。

以今人的眼光来看,李善德就是个“社畜”。他是最底层的公务员,无权无势,却在莫名其妙的情况下,接了一个烫手山芋。

社畜的故事

社畜的评价与定位是什么?书中用了一句话很传神地表达:“这种人其实最讨厌,就像蚊子一样,一巴掌就能拍死,但流出的是你的血。”

他原本在司农寺上林署供职,过着吃不饱也饿不死的生活,刚买了新房,有大笔贷款等着还。

他在无意之间,掉入同僚设下的陷阱,当长官摆出佳肴告诉李善德有荔枝使,而且同事们一致认为李善德最适任的时候,他就该知道这是个屎缺了。

但他当时已经醉了,毫无戒备;糊里糊涂地接下了“荔枝使”这个差使。

原本,他以为这个工作只是要帮“圣上”从岭南运送“荔枝煎”到长安,还满心欢喜地以为可以在办差的过程中捞些油水贴补家用,想不到,皇帝要他运送的是“荔枝鲜”,而且指定要在当年六月初一送到。

朋友提醒,六月初一是杨贵妃的生辰,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差事是为了要满足皇上宠妃的口腹之欲。

直到他发现皇上要的不是“荔枝煎”而是“荔枝鲜”的时候,才意识到事情大了。荔枝三天就会变质,就算派出最好的马,也不可能把岭南的荔枝完好地送到长安。这种朝廷的差,办不成就完蛋了,顿时李善德觉得自己死期将至。

运送新鲜荔枝入长安

从岭南运送新鲜荔枝到长安,完全是件不可能的任务。因为,荔枝的特性是: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四日褐变流汁。从岭南到长安,远近不下五千里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荔枝腐坏之前运回。

他这个小官,虽说是奉旨办事,但每个人都知道这差事绝对办不来,他在京城绕了一圈,四处求爷爷告奶奶,但没人愿意配合他。

他百般无奈,可也不愿就此放弃,他只身一人从长安远赴岭南,实地勘察路途,再运用科学方式实验各种运送荔枝的流程,不断试错,看看能不能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把荔枝运送到最远的地方。

说穿了,他是采用“以力破巧,因地制宜”的法子。总之一句话,疯狂地用资源堆出速度,重现汉和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腾阻险,死者继路”的盛况。

但光用资源、光用蛮力,还是无法阻止荔枝色变、香变、味变的命运,于是,他再用分枝植瓮之法、盐洗隔水之法、竹箨隔水之法,最初先是把荔枝从枝头摘下,用低温保存方式快马急送,几次失败之后,他突获天启,想到把荔枝连株植入瓮中运送的方式,他一试再试,终于争取到在11天内把整株荔枝送回长安的方法。

他想好整套运送的流程,返回长安打算向上级报告,并规划全程的运送路线,想不到,他的计划却被宦官拦走,险些被人揽功,幸好,最后是相国杨国忠出面,动员全力配合他的计划,才终于让“一骑红尘妃子笑”成为事实。

但在这段实地履勘、推演探查的过程中,李善德发现,官场上的人心令他惊惧。

例如,他在岭南终于拟出运送荔枝的方案,准备回京报告的路上,岭南经略使竟然派人在半路上暗杀他。他侥幸逃过一劫,奔回京城,要向上级报告时,宦官鱼朝恩却把他的计划书骗走,竟想独吞他的功劳。

使命完成遭嫉恨

何以致此?

官场上的朋友点醒他:“何节帅是担心圣上起了疑心,为何李善德能把新鲜荔枝运来,你却不能?是不能还是不愿?岭南山远地偏,这经略使的旗节还能不能放心给你?”

“你把新鲜荔枝运来京城,可知道除了何履光之外,还会得罪多少人?那些衙署与何节帅一般心思,你做成了这件事,在圣上眼里,就是他们办事不得力。你那转运法是打他们的脸,人家又怎么会配合你?”

“你该附上一份谢表,说明此事有岭南经略使着力推动、度支同仁大力支持、太府司、司农寺、尚食局助力良多,你猜鱼朝恩还敢不敢抢你的功?

做官之道,其实就三句话:和光同尘,好处均沾,花花轿子众人齐抬。一个人吃独食,是吃不长的。

这段话,几乎把职场上的“武功心法”全写透了。

一个人接到一件烂差事时,其他人全都袖手旁观,坐看你的好戏。等到你好不容易快要办成时,旁人又担心你会独揽全功,所以就会用尽全力扯你后腿。等到大功告成时,如果你不想树敌,如果你还想继续在职场混下去,就算这件事只有你一个人流血流汗办成,但一定要把所有荣耀归于群体,才不会事后遭嫉遭害。

认知的局限

在读《长安的荔枝》之前,我只知道,从岭南运送荔枝到长安是大工程,但我从没细想,这趟大工程要靠多缜密的计划,再动员多少人力物力,耗费多少资源,才有可能达成。

读完后,才深深明白,原来,很多领导人的一句话,就能把最基层的人累趴、累死。

一将功成万骨枯,其实,一事功成,也是万头皆秃。

作者在书中写道,为了将两坛新鲜荔枝送到长安城,在岭南从化要砍毁三十亩果园,两年收成全毁。而这样不计成本的计划,换来的是什么?

宰相杨国忠说:“你是没见到,贵妃娘娘看到荔枝送到时,脸上笑得有多开心。全国送来的寿辰贺礼,都被这小小的一枚荔枝比下去了。”“要说那荔枝的味道,我吃了一枚,就那么回事儿吧,不算太新鲜。不过圣人看中的是心意,贵妃娘娘高兴,他也就心满意足了。”

为了筹谋运送荔枝的方法,李善德操烦到头发全白,他在历次实验的路程上,摔了又摔,连腿都摔瘸了,但他始终咬牙坚持。我好喜欢他在书中说的那句:“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李善德的妻子后来提起他:“他这个人呐,笨拙,胆小,窝囊,可一定会豁出命去守护他所珍视的东西。”

朝廷的问题

故事中的朝廷就是政府/公司的角色,《长安的荔枝》充分展示了当老板很弱鸡的时候,公司会沉沦到什么地步。

首先是把新鲜荔枝从岭南送到长安,这是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尽管如此,各个部门互踢皮球,不断把任务往下层丢,就是没人敢指着老板的鼻子说这是不对的。毕竟惹怒朝廷可是要杀头的。

其次是被分配为“荔枝使”的李善德,表面上他已经完蛋了,因为他背负着朝廷的不可能任务。但转念一想,在任务期限到期前,他可以拿着朝廷的名字胡作非为。只要搬出贵妃这张牌,全国上下根本没人敢惹他。

可惜李善德就是个老实人,他压根不打算乱来,只想好好工作。他唯一做的只有跟他的部门领导要了旅费,接着再跟符宝司要了一张券——这张券可以让朝廷支付他的住宿和食物。反正这两个机关不会对账,这样他至少剥了朝廷一些钱。

《长安的荔枝》虽然以诙谐的方式描述公务员的困难,但一点也不夸大。

上下阶层沟通不良、不体恤基层、高成本做小事、不同部门之间不协调、上级只想邀功等等,各种乱七八糟的职场问题都把李善德折磨得死去活来。

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李善德希望可以用冰来保持荔枝的新鲜。为了做到这点,他从别处把冰放上船,让冰南下找荔枝。结果船的重量太重,于是他下令把船上的编织从十五人缩减成五人,再把船的桅杆砍掉,也不管其他人的抱怨,把船上的东西全部卸下来以达到适合的重量。

对基层船员来说,他们看到的是李善德完全不讲理,妄想用铺张浪费的方式达到小小的目的。但他们不知道李善德背负着来自杨国忠的压力,他要是办不好就会完蛋。

“由上而下”的官僚体系,虽然高效,但往往会造成各种弊病。尤其是当底层的声音无法往上传达时,就会越来越糟。

增加荔枝数量也是一样——上层没有先和基层沟通,就擅自追加数量,让基层忙得要死要活,还要做出大幅调整,为的就只是几个人想吃荔枝。

结语:基层员工社会化进程

从前的他是个努力工作的基层员工,不懂这些明争暗斗。随着“荔枝使”这个屎缺的到来,他就像被拖进丛林里的小白兔,在各种猛兽环绕下求生。

这种越级打怪的任务也让他短时间内快速成长。

比如他原本被岭南的地方官追杀,因为要是李善德成功运了新鲜荔枝,不就是变向指责岭南地方官无能吗?但他本人对背后的原因毫无头绪。不过到了后来,他甚至懂得“雨露均沾”,把功劳也分给所有人,让他们反过来帮忙。

那么李善德的成长让他“社会化”了吗?他变成了自己讨厌的长官吗?恰恰相反,他指着大老板杨国忠就是一顿痛骂。

骂任务的不切实际、骂其中浪费的公帑、骂害老百姓苦不堪言的政府。可以说,“荔枝使”让李善德对政府的运作有更多的了解,但也更多的鄙视——他还是原本那个老实善良的人。

对于李善德这样的人,作者为他安排了什么结局?是被杀头、风光大葬?还是升官、平步青云?

在这之后,李善德被贬到了岭南,而他当起了荔枝农。当一个老实、努力的善良人,遇到了险象环生的官场时,他决定不干了。至少他再也不用活得颤颤巍巍,卷入各种狗屁倒灶的麻烦当中——李善德自由了。

《长安的荔枝》是一本基层办事人员辛酸血泪史,读起来既陌生又似曾相识。陌生的部分是我们没活在唐朝,似曾相识的部分是你老板和他老板一样。只求我们也有李善德的勇气,能够指着上面一顿痛骂然后回家去种田。

马伯庸作家。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得主。被评为沿袭“‘五四’以来历史文学创作的谱系”,致力于对“历史可能性小说”的探索。代表作:《大医》《两京十五日》《显微镜下的大明》《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三国机密》《风起陇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