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打骨折、配置堆到顶的“烂尾车”,正在成为年轻人对抗汽车溢价的理性选择。
当一批新能源车企在淘汰赛中倒下,它们的库存车却意外迎来了第二春。这些被市场称为“烂尾车”的停产车型正以原价5-7折的价格流入市场,成为年轻消费者的性价比之选。

从安徽跨越1500公里到广西提车的江先生,以7.77万元落地的价格买下了原价14.99万元的哪吒L。在他看来,“开10万公里就回本了”是这笔交易最实在的算法。
烂尾车走红,年轻人重新定义性价比年轻人购车逻辑异常清晰:品牌破产=硬件性价比爆表。他们不顾售后风险,只看核心配置:电池是不是宁德时代,悬挂是不是双叉臂,价格是不是真正“打骨折”。
高合HiPhi X从73万跌至18万,极越07长续航版以15万实现21.99万车型的配置。这些“烂尾车”的共同点是价格腰斩但核心硬件依然顶尖。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二手车交易量突破110万辆,35岁以下买家占比超六成,其中“烂尾车型”占比达18%。
务实消费观,重硬件轻品牌年轻人购车理念正从“为品牌买单”转向“为参数付费”。他们不再看重智能驾驶、远程控制等“虚”的功能,只关心电池、悬挂等核心硬件。
这种消费观念背后是年轻群体对汽车本质的重新认识。一位购买极越“烂尾车”的消费者直言:“车企只是组装厂,我真正需要的是一张配置单。”
风险与应对,民间智慧解决售后难题购买倒闭车企的车并非没有风险。售后缺失是最大隐患。车企倒闭后,官方售后渠道关闭,车辆保修服务终止,配件供应也逐渐中断。

但年轻人发挥创造力,用各种方式解决维修难题。他们建立车友群分享拆车件渠道,第三方维修店也开始专攻这些倒闭车型。
车机断网问题也找到了解决方案。哪吒车主们设定自动连接手机热点,或者购买流量包维持基础功能。有车主甚至花1.2元购买官方维修手册,自己动手修理车窗升降器。
行业反思,消费观念变革推动市场重塑烂尾车走红现象折射出汽车消费观念的深刻变革。年轻人将汽车彻底工具化,用“每公里成本”来衡量车辆价值,这种算法完全颠覆了传统购车看重的品牌溢价、保值率和售后服务。
这种现象也反映出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的挑战。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有400多家,到2025年锐减至40家左右。行业洗牌虽然带来了短期阵痛,但也优化了市场资源。

真正的性价比从来不是硬件的堆砌,而是“买得到、用得久、修得好”的底层保障。这场“烂尾车”热潮正在促使行业反思如何构建可持续的产品与服务体系。
在江苏一家二手车行里,指着挡风玻璃上“电池健康度92%”纸条的年轻人直接掏出手机转账:“我就要这台。”这个场景正在全国各地上演,一场关于汽车消费的静默革命已经开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