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连养殖户王振明今年损失惨重。他散养的藏香猪在半年内三次遭遇不明袭击,一头怀孕的母猪身上被扎入近两斤重的金属箭杆,伤口深达400毫米。更令他无奈的是,由于无法确定肇事者,警方甚至无法立案。
类似的案例正在全国多地发生。山西吕梁一养殖户的马被无人机搭载的利刃射杀,肇事者事后解释,原本是想抓野猪,“晚上山里有雾没看清”。在江西赣南,护农队员卢飞目睹了无人机狩猎的残酷效率:“只要飞过的区域,可以说是鸡犬不留。”
“牙签”的杀伤力
这种被圈内人称为“牙签”的金属箭,正在电商平台上轻易流通。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只需25元就能配齐一套空投金属箭,无需任何资质证明。有商家直言不讳地表示,他们售卖的箭头“威力很大,是专门户外用的打猎箭头”,并保证买卖合法,“卖多年了,这您都放心吧”。
与此同时,配备热成像功能的专业级无人机也成为猎杀利器。商家告诉记者,一套具备热成像与空投功能的无人机售价约4.8万元,“只要不是禁飞区,都可以飞,不需要备案”。他们还承诺“包教包会”,提供一对一指导。

法律监管的空白地带
尽管野猪已被移出“三有”保护动物名录,但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韩骁律师指出,这绝不意味着狩猎的“全面放开”。各地针对野猪猎捕采取了不同的管控措施,使用无人机狩猎仍可能构成非法狩猎罪。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现有法律对这类新型狩猎方式存在监管空白。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杨朝霞表示,国家层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所列的“禁猎工具”多为传统工具,尚未将无人机纳入。目前,全国仅有浏阳市等少数地区明确将“使用无人机辅助投射标枪或箭支”列为禁猎工具。

失控的风险
卢飞亲眼见证过无人机狩猎的危险性。他的队友曾在按下投掷键的瞬间,才发现热成像中的“热点”是人而非野猪。“他吓得很苦,都吓出汗来了。”卢飞说。
更令人担忧的是,狩猎目标正从野猪扩散到其他动物。卢飞发现,不少人会猎杀黄麂等保护动物并出售牟利。在短视频平台上,大量猎杀视频以猎奇内容吸引流量,评论区中有人跃跃欲试,也有人担忧:“万一没有瞄准扎到人怎么办?”

执法的困境
今年以来,湖南益阳、江西修水等地已破获多起利用无人机狩猎案件。但执法仍面临挑战:一方面,无人机可以远程操控,难以锁定实际行为人;另一方面,法律对“无人机改装”的界定模糊,难以精准打击违法犯罪。
韩骁律师建议,立法应规定所有无人机产品必须内置不可篡改的飞行数据记录模块,以便执法部门在违法行为发生后精准还原作案过程。
回到辽宁的山林中,王振明仍在思考如何保护他的猪群。有人建议他购买反无人机屏蔽器,但他犹豫了:不仅要考虑成本,还要备案,更重要的是,“无人机到底啥时候来,我根本没办法判断”。
眼下,这些搭载利刃的无人机仍在夜空中盘旋,寻找着下一个目标。从野猪到家畜,再到可能误伤的人类,失控的“高科技捕猎”正成为悬在每个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