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2025上海车展隆重举行,全球汽车产业链再次将目光聚焦于申城。在这场汇集了整车及供应链前沿科技的顶尖盛会中,电动化、智能化成为贯穿全场的主旋律,围绕未来出行最新趋势,大批创新技术正在加速落地的进程。
作为见证并深度参与汽车行业变革浪潮的一员,深刻洞悉汽车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趋势的日本精工株式会社(NSK)以“创新向未来”(Mobilizing Tomorrow Today)为参展主题,重磅亮相本届上海车展,展示了面向驱动、底盘、转向、热管理、智能座舱、低空飞行器等核心系统的高性能产品解决方案。
“针对汽车产业转型所衍生出的市场需求,NSK以坚持创新为使命,不断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前沿产品。”在日本精工株式会社高级副总裁、NSK中国区总裁郁国平看来,创新是NSK始终传承的企业DNA。与此同时,郁总也深谙行业高速发展给供应链带来的增长机遇,对转型面临的挑战有着清晰的洞察。

左:日本精工株式会社高级副总裁、NSK中国区总裁 郁国平,右:《汽车与配件》总编 梅卿
积极响应市场需求,驱动新能源汽车性能进阶
穿梭于本次上海车展各大车企的展台,我们可以发现,参展车型中新能源汽车的比例已经超过7成。自主品牌凭借新能源领域的突出竞争力,正在引领全球汽车产业大步迈向电动化。
蓬勃发展的背后,行业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当下,汽车行业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理解: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对此,郁国平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
“比如说在电动化方面,固态电池技术的研发成功和成本优化是汽车电动化解决电池安全和续驶焦虑的革命性因素,但是固态电池的研发成功和商业化应用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要走。在电驱动领域,电机高效化、超过3万转/分钟的高速化以及耐高压电蚀等技术的商业化路径尚不明确。”放眼电控领域,郁国平也表示,当前行业普遍面临战略体系转型的问题,大部分主机厂在研发以域控为核心的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的过程中,还在摸索自研、外购、合作开发的多模式发展。
同时,在由核心半导体企业主导、科技企业主导及主机厂主导的不同系统模式中,主机厂和零部件企业之间的权益博弈也日益加剧,零部件企业希望保有核心技术与开发话语权,而主机厂则更倾向于掌握整体系统的集成与定义权。因此,尽管电动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但相关技术的发展还远远没有臻于完善。基于此,郁国平告诉我们,电动化和智能化不能用上下半场来形容,用“双赛道”来看待更为合适。
“在电动化趋势的催生下,市场对于相关解决方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围绕轻量化、低摩擦、高转速,还是耐电蚀和长寿命,轴承和丝杠产品必须不断优化性能,持续迭代升级。NSK正在积极响应市场需求,推出适应汽车电动化发展的创新产品。”郁国平指出,创新是NSK的立足之本,近年来公司为新能源汽车量身定制了众多具有市场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新能源电驱动系统相关轴承解决方案
举例而言,针对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高电压架构、高转速电机、低能耗、轻量化的发展方向,NSK成功开发出了DmN值可达210万的高速轴承,其中代表型号最高转速可达43 000转,能够覆盖目前已知的行业内所有高速驱动轴承需求。另外,如今越来越多的车型搭载800 V高压平台,对于关键零部件的耐电腐蚀性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针对高压化带来的耐电腐蚀需求,NSK能够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案,比如陶瓷球轴承,高可靠性、高性价比的树脂绝缘轴承方案,以及在油润滑环境也具备良好导电性的导电刷方案。同时,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对节能降碳的重视程度同样日益攀升。NSK也为此研发了众多满足低能耗需求的产品,例如应用于电驱动单元的低摩擦圆锥轴承、应用于底盘的超低摩擦轮毂轴承等,这些产品都为降低整车能耗作出了杰出贡献。
筑牢安全底座,为智能驾驶铺平道路
上海车展前夕,工信部以雷霆手段整治智驾行业的夸大宣传。本次车展期间,记者能明显感受到,智能驾驶的喧嚣正在褪去,各家车企营销模式趋于理性,回归“辅助驾驶”的产品本质。
“现阶段,智能化配置向中低端车型普及,各家企业正在积极推进这一进程,量产的功能和实际体验也不尽相同。但归根结底,行业应该保持理性,即研发智能驾驶系统应该以安全为基础,推广也应该以安全为前提。”在采访过程中,郁国平反复强调,安全一定是汽车行业的终极诉求,同时也是NSK研发产品的核心底层逻辑。

具体来看,激光雷达与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超声波雷达等传感器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智能驾驶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车辆的感知、控制能力将日益提升,这要求轴承具备更低噪音、更高稳定性与更灵活的响应速度,以保障行驶的安全与舒适性。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痛点,NSK开发了应用于激光雷达、摄像头、折叠方向盘等零部件的高精度电机用轴承,高精度、低能耗以及低挥发性的产品优势,为智能驾驶系统提供了更加可靠、高效的支持。以NSK应用于激光雷达的微小型、一体化产品为例,通过采用低力矩设计,搭配低挥发性润滑脂,可以最大程度满足激光雷达高精度、高响应性和低能耗的多元化需求。
另一方面,若想实现更高阶的智能驾驶,除了传感系统及算法的精进以外,也对作为硬件的执行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响应速度方面。为了提高响应速度,底盘的电动化是目前的主要发展思路,而底盘系统的电动化又涵盖XYZ三个方向,其中,X代表电动刹车EMB,Y代表线控转向,Z则代表电动悬架。底盘的电动化需要性能出色的执行机构,将电机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直线运动,同时也将电机扭矩转换成直线方向的推力,能够实现这种功能的机构包括蜗轮蜗杆、滑动丝杠等,然而这些机构普遍存在效率低、响应慢的劣势。针对这一市场需求,NSK推出的滚珠丝杠,具有高效率、低摩擦的特点,可以完全满足高阶驾驶辅助对执行机构的要求,在EMB、后轮转向系统以及电动悬架系统中均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集成电子制动(EMB)、电动悬架、后轮转向单元及轮毂轴承的“角模块”概念展品
瞄准新兴市场机遇,注入创新活力
从2024年开始,低空经济和人形机器人两大新兴市场迅速在中国变得炙手可热,在政策的大力推动和旺盛的市场需求下,大批企业争相布局,其中也包括为数众多的汽车OEM和零部件供应商。车展期间不乏令人眼前一亮的产品进入公众视野。
“低空经济已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要赛道,正在形成以‘立体交通网+智能装备+空域数字化’为核心的万亿级市场。另一方面,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已经从工业制造、安防巡检、物流配送等工业领域逐步拓展到家庭服务、医疗护理、教育娱乐等民用领域。”郁国平认为,这两大市场未来的发展潜力不可限量,作为始终对行业保持敏锐洞察力的领先企业,NSK正在积极行动,希望紧握市场机遇,为新兴领域的商业化落地贡献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低空飞行器还是具身智能,对零部件的综合性能要求均上升到新的层面,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提供最大化的技术和产品支持,是NSK努力践行的目标。据介绍,针对新兴领域的特殊要求,NSK从材料、设计、制造和服务四个维度进行了技术创新和产品落地。
在低空经济领域,NSK通过采用先进的轻量化设计,特殊的热处理及表面强化等技术,提高了产品在抗疲劳、耐腐蚀及极端环境下的高可靠性和长寿命性能。同时,NSK也在不断地加强本土创新能力,完善本土生产,以满足低空经济领域客户的短交期、快速响应的需求。

围绕人形机器人领域,NSK计划充分利用在工业机器人行业的产品及技术创新经验,推进本地开发及本地生产,满足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创新需求,截至目前,已经取得可观的成果。例如,NSK融合省空间设计、特殊循环方式等创新技术,通过强度解析、实机验证等,现已开发出灵巧手用滚珠丝杠。此外,小臂部位用滚珠丝杠也已进入小批量供货阶段;针对驱动电机、关节减速器用轴承,小型化、轻量化产品及技术提案也正在与客户论证可行性并进入实验评测阶段。
跑出中国速度,实现变革与超越
在2025上海车展期间,几乎每一家外资企业都在强调本土化战略的重要性,NSK同样遵循这一方针,并且通过一系列落到实处的举措,逐步构建起完善的本土化体系。
“在过去的一年中,NSK以‘中国速度’迅速响应本土客户的需求,以优异的品质赢得了客户的信赖,从而实现业务的稳定增长,公司中国业务全年营收同比实现了较好增长。值得一提的是,铁道、机床、工业机器人、半导体制造、医疗、风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市场份额皆稳步提升,并与众多行业头部客户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郁国平认为,中国是NSK的核心市场之一,公司的本土化战略卓有成效,未来NSK仍将坚定不移地深耕中国。本土化战略的成功,不仅仅是NSK中国区的转变,也标志着日本总部层面对全球业务战略的重新定位。
据悉,NSK中国正在践行技术和服务的“变革•超越”,即持续提升本地研发能力,以“中国方式”研发和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2025年3月,NSK中国总部及研发中心二区正式投入使用,实验室和办公面积均扩大整整一倍,为产业机械和汽车领域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全新的中国研发中心也是日本精工最大的海外研发中心,这意味着NSK中国在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迈向了全新的高度。
在运营层面,NSK一直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和“数字中国”等战略,并且致力于持续推进绿色发展和智能化转型,推动光伏导入和设备的节能改造,强化品质数字化管理,运营效率和客户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无论是产品开发、供应链管理,还是客户响应速度,NSK都在主动对标中国市场的高标准和快节奏,通过本地化创新与全球资源整合的双轮驱动,公司将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力。”展望未来,郁国平告诉我们,“NSK将坚持以全球视野服务中国市场,期冀实现与客户、合作伙伴的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