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逼宫夺权后,失去实权且年已六旬的唐高祖李渊,从此寄情于后宫享乐,在短时间内接连生下了众多子女。
在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逼宫夺权后,失去实权且年已六旬的唐高祖李渊,从此寄情于后宫享乐,在短时间内接连生下了众多子女。

想当年,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可是威风凛凛地站在权力的巅峰之上,那时候的他,挥手间便能决定天下大事,大唐的万里山河都在他的俯视之下。可命运这东西,就像六月的天,说变就变。转眼间,风云突变,他无奈地从权力的宝座上退了下来,只能在声色犬马中打发余下的日子,这滋味,谁能懂呢。都六十多岁的人了,李渊在人生后半段,像是要把之前的平淡都补回来一样,给李世民生出了好多弟弟妹妹。那天天歌舞升平、纵情享乐的日子,外人看着觉得很是逍遥,可其中的酸甜苦辣,恐怕只有李渊自己心里清楚,或许是一种有苦难言的落寞。

武德九年,大唐宫廷简直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戏场。玄武门那里,突然掀起了一场血腥风暴。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就在这风云突变中,双双倒在了玄武门的血泊之中,这就是震古烁今的“玄武门之变”。当时,身为秦王的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之间的矛盾,早就像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表面平静,地下的岩浆却在疯狂涌动,随时都可能爆发。李世民常年在外征战,马不停蹄、踏遍山河,立下的战功数都数不过来,手里还握着让人胆寒的军权。这军权就像一把明晃晃的利剑,直直地悬在李建成的头顶,让他白天吃不下饭,晚上睡不着觉。

其实,大家的心里都很清楚,皇位近在眼前,这就是一场残酷到极致的生死对决,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没有第三条路可走。最后,李世民凭借着他过人的智慧和无比的果敢,棋高一着。那时的他,就像一只敏锐的猎豹,在复杂的丛林中一下子就嗅到了危险的气息,果断出手,先下手为强,成功主宰了这场政变。玄武门之变那天,李世民的心腹尉迟恭就像一阵狂风,“嗖”地一下迅速行动起来,眨眼间就接手了宫内禁军,把皇宫防务牢牢抓在了手里。随后,他把李建成、李元吉丧命的消息,上奏给了李渊。

李渊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整个人就像被五雷轰顶了一样,那一刻,他的世界仿佛“轰”的一声崩塌了。曾经的荣耀、曾经的掌控力,都在这一瞬间化为乌有。可这时候的李世民已经大权在握,而李渊手里没了兵权,就像一只没了牙的老虎,连发火问罪的底气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没办法,李渊只能问问大臣们该怎么办。这些大臣们一个个精得像狐狸似的,早就把局势看得明明白白。现在大局已定,尘埃都落定了,自然都一边倒地支持李世民当太子。李渊看着这些大臣,也只能长叹一口气,写下手敕,想着能不能稍微掩盖一下李世民弑兄杀弟这件残酷的事。

之后呢,李世民还演了一出“大戏”。他满脸悲痛、涕泪横飞地跑到李渊面前解释,那些话说白了就是“人在朝廷,身不由己”之类的借口罢了。李渊又能怎么样呢?只能无奈地接受,好像这样,父子之间还能勉强维持那一点点表面上的和谐,看起来还像以前一样父慈子孝。才过了三天,李世民就被册封为太子了。那道诏书一下来,就像一道刺眼的光,刺痛了李渊的眼睛:“自今以后军国事务,不管大小,都先让太子处理,完了再报告给皇帝。”从这诏书的字里行间,谁都能看出来,李世民已经是大唐真正的掌权人了。

十二天后,李渊第一次提出退位。李世民假意再三推辞,那一脸谦卑的样子,也让人分不清是真心还是假意。两个月后,朝廷里的大官差不多都换成李世民的心腹了。李渊又一次提出退位,李世民这场“不接受”的戏也终于演到了头。他假装满含“悲痛”地接过皇位,登基当了皇帝,改年号为贞观,还尊李渊为太上皇。李世民一登基,那也是雷厉风行,马上就废除了李渊以前颁布的好多政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他紧接着就开始清理前朝留下的大臣,第一个开刀的就是前朝宰相裴寂。

把李渊的心腹裴寂贬走之后,李世民顺顺利利地完成了官员大换血,彻底把李渊在朝廷里最后的势力根基都拔掉了。可是,就算这样,还是有一件事让李世民心里堵得慌。李渊还住在正宫太极宫,可李世民却只能在太子住的东宫处理政务。这画面,就好比一场华丽的音乐会里突然冒出一个跑调的声音,怎么看怎么别扭。毕竟,哪有皇帝在太子住的地方办公的道理。好在,李渊最后还是认清了现实。他心里明白,这大唐的天下,早就不是他能说了算的了。

“一山不容二虎”这个道理,他怎么会不懂呢?贞观三年,李渊主动提出要搬到弘义宫去住,给出的理由是“那里有山林美景,我很喜欢”。但实际上,大家心里都清楚是怎么回事。弘义宫以前可是秦王府,这一搬过去,某种程度上,就等于宣告了他们“君臣关系”的转变。李渊这一决定,把李世民心里的那块大石头给搬走了,他自己也终于能安安心心地当他的太上皇了。李渊搬到弘义宫没多久,就把它改名叫大安宫。离开了权力的中心,李渊就像一只迷失了方向的鸟儿,只能在音乐、美酒和美人堆里找点安慰。

古人都讲究以孝治天下,李世民也知道不能在后世落下个不孝的骂名。再说了,这时候他已经把权力稳稳抓在手里了,李渊对他来说,再也构不成威胁。于是,李世民就给李渊提供最好的吃穿用度,还经常在大安宫里摆酒宴。宴会上,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恭恭敬敬地在旁边伺候着,看起来就好像又回到了以前温馨的家庭时光。有一次宴会结束后,李世民喝醉了,竟然提出要给太上皇抬步辇。

李渊当然不会同意啦,最后还是太孙,也就是当时的太子李承乾代替李世民做了这件事。这时候的皇家,表面上好像真的把多年前那场血腥的事儿给忘了,又恢复了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可是,离开了权力中心的李渊,表面上看是彻底放开了,都六十多岁的人了,还疯狂努力生子,给李世民添了好些个弟弟和妹妹,为大唐皇室人口增长“贡献”了一份力量。但这热闹的背后,又有谁能真正体会到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奈呢?贞观八年,李渊在大安宫里病逝了。

他终究还是没住上为他新建的大明宫,也没能亲眼看着那些年幼的孩子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