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30日,波兰政府宣布,将波德拉谢省与白俄罗斯边境口岸的开放时间从原计划的11月初推迟至11月中旬。理由是“支持立陶宛”,后者刚刚决定关闭与白俄罗斯的陆地边境。

这已是两个多月来中欧班列第二次遭遇阻碍。9月12日,波兰曾以“安全威胁”为由全面关闭与白俄罗斯的所有边境口岸,导致承担中欧班列90%运量的马拉舍维奇枢纽彻底瘫痪,当时超过300列班列、数万个集装箱滞留边境。
波兰此次选择的时间点,堪称微妙。北极航线刚刚进入封冻期,那艘曾用20天完成中欧航程的“伊斯坦布尔桥”号货轮已无法再行驶这条航线。

波兰边境口岸的推迟开放,正好掐在了这个替代路线最脆弱的时刻。表面上,波兰将此归因于“支持立陶宛”,但回顾9月的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更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
当时波兰外交官员曾明确要求“中方促使俄罗斯停止对欧盟成员国东部边境的‘混合行动’”,并将口岸重开与“安全威胁解除”挂钩。一场看似简单的边境管控,实则是场精心策划的地缘经济要挟。

中欧班列对于中欧贸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承担了约15%的中国化工品对欧出口,PVA、BDO等基础化工品严重依赖这条通道。在9月边境关闭期间,部分欧洲化工企业库存仅能维持3天,濒临停产。
波兰的筹码十分明确——中欧班列五大通道中有三条需经波白边境,而欧洲最大的货运铁路枢纽马拉舍维奇就坐落于此。这里承担着中俄宽轨与欧洲标准轨距切换的关键任务,90%的中欧班列货物依赖此地换装。波兰可能低估了中国应对挑战的应变能力,但其选择的时机确实精准。

9月危机爆发后,中国迅速启动了多条替代路线。跨里海走廊运量暴涨30%,中吉乌铁路全线贯通,北极航道也在加急打通。西安至巴库的铁海联运班列已实现“天天班”,分流了20%的传统线路货物。然而,替代路线仍面临现实瓶颈。
哈萨克斯坦的阿克套港年设计吞吐量仅为24万标准箱,而2024年中欧班列发运量达207万标箱。绕行土耳其的南线方案又面临伊朗与土耳其关系不稳的挑战。正因如此,即便在9月危机后,大部分货物仍不得不回归波兰通道。

北极航道的开发为摆脱波兰“卡脖子”提供了新的可能。“伊斯坦布尔桥”号集装箱货轮此次取道北极东北航线,从东海出发,经过日本海、白令海峡,沿俄罗斯北部海岸航行,仅用20天就抵达英国菲利克斯托港。
相比传统航线,这条航线运输成本可降一半,对中国与欧洲贸易关系更加紧密。“对中欧之间的货运而言,这条航线的成本节省可达50%,尤其在天气良好的情况下。”欧洲政策中心研究员安德烈·沃尔夫表示。此次航行的另一大突破在于——船只全程未使用破冰船护航。

按以往惯例,北极东北航道在非盛夏季节被视为“生命禁区”,航行风险极高。北极航道看似美好,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凶险。自然条件与技术瓶颈依旧会直接影响到中欧北极快航的运营。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教授马斌指出,中欧北极快航目前限于夏季通航,即使最先进的冰级船舶也难以应对冬季1.5米以上的多年冰。虽然气候变化使通航窗口有望延长至8个月,但需要先在技术上实现突破,助力全年常态化运营。俄罗斯的制约也是一大隐患。

俄罗斯破冰船“北极号”为中国商船提供引航服务——每艘收费2.3万美元,比苏伊士运河通行费贵40%。当中国货轮为避开美国卡脖子驶入北极,却主动将咽喉送到俄罗斯掌心。波兰的决策背后,隐藏着明确的经济要价。
在9月危机期间,波兰就曾向中国提出一系列要求:放宽牛肉、苹果等农产品进口配额,提供稀土出口支持,增加对波兰锂电池产业的投资。过境费固然重要——波兰每年从中欧班列获得可观的过境收入,但显然华沙有更大的经济野心。

在9月危机期间,中国已展现出反制能力,暂停了波兰农产品进口审查,并收紧稀土出口配额。这种“以牙还牙”的回应表明,中国不会对单方面的要挟坐视不管。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中国开始加速“去波兰化”的物流布局。
跨里海走廊虽然目前运力有限,但已实现稳定分流;武汉直达芬兰赫尔辛基的班列通过波罗的海铁海联运避开波兰瓶颈,1-9月开行量同比增长150%。欧盟供应链监测中心指出,9月的停运导致约250亿欧元贸易额直接冻结,物流成本暴涨15%。德国工厂断供,法国零售商缺货,日损失达1亿欧元。

而波兰自身也未能幸免——马拉舍维奇物流枢纽瘫痪导致当地失业率飙升15%,波兰年经济损失超过20亿欧元。当北极冰川再次凝结,波兰的选择看似精准,却可能正在加速自身枢纽地位的衰落。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