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在喧闹的都市里,周昂(化名)是一名新手奶爸兼设计师。最近他总觉得腰像被人悄悄按了块石头。清晨,他一边揉着后腰,一边嘀咕:“这腰怎么老是不争气?”他索性请来了家庭医生陈医师上门看看。
陈医师一进门,注意到周昂脚踝处略微发凉,茶几上堆着几杯没喝完的浓茶。简单沟通与体查后,他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说:“你这些感觉,像是身体在‘打预防针’。在中医里有个词叫‘肾气不足’,俗称‘肾虚’,很多人以为只是力气差,其实身体会提前亮灯。”

他列出了四个常被忽略的信号:第一,腰膝酸软,站久走久更明显;第二,耳鸣、听力容易疲劳,伴随头晕健忘;第三,夜尿增多、睡眠浅,多梦易醒;第四,头发干枯易掉,指甲无光泽。陈医师补充:“这些并不等于确诊‘肾虚’,还可能与久坐劳损、压力、缺铁、甲状腺、泌尿系统问题等有关,别自己吓自己,也别直接忽视。”
周昂愣了愣,回想这段时间他频繁熬夜做方案,久坐少动、重口味,再靠咖啡与浓茶硬撑。陈医师点点头:“古人说‘肾者作强之官,其力出焉’,肾好不好,精气神先看得见。中医讲‘肾主骨、生髓、开窍于耳、其华在发’,所以腰膝、耳朵、头发往往先表态。用现代语言说,长期压力、作息紊乱、盐分偏多、运动不足,会影响内分泌与血液循环,身体就以这几盏‘小灯’提醒你。”

“那我是不是要大补一番?”周昂半开玩笑地问。陈医师笑道:“与其盲目补,不如先‘正源头’。我的经验是,补肾先补作息与呼吸。”他提出一个看似朴素却实用的法子——“温肾三步”:第一步,腹式呼吸5分钟,呼气更长,让身体从紧绷转向放松;第二步,双手搓热,沿后腰两侧轻揉肾俞区3分钟,发热为度;第三步,下肢泵一泵:提踵或浅蹲各30次,带动下肢回流。若能在清晨或傍晚配合10—15分钟日光,重建昼夜节律,睡眠稳了,夜尿也常会跟着改善。这不是灵丹,但持续做,往往能缓解那种“虚空空”的疲惫。

饮食上,他建议清淡为主、控盐,保证优质蛋白(如鱼、蛋、豆),黑色食材如黑豆、黑芝麻、海带、木耳与山药、枸杞适量即可,重在规律与多样,不建议把“补酒”“保健品”当救命稻草。水要分次喝,不要临睡前“狂灌”。
为了说明可行性,陈医师讲了一个案例:一位长期夜班的司机,腰酸、夜尿多。排查了尿常规、血压与肾功能后无明显异常,他就从早睡半小时、温肾三步、减少夜间饮水与咸食做起。三周后,他自述夜间起夜次数减少,腰酸缓解了不少。陈医师强调:“有改善不等于万事大吉。若出现明显浮肿、泡沫尿增多、血压升高、持续腰痛或血尿,别犹豫,直接去肾内科或泌尿科就诊。”

说到这儿,抛个看似离题的问题:为什么听雨声会让人更放松?其实,这与“养肾”暗暗相连。稳定的雨声像温和的白噪音,能降低警觉、促进副交感神经占上风,呼吸变深、肌肉放松,睡眠质量提升;睡得好,夜间起夜次数往往减少,压力激素水平更平稳,对整体循环与内分泌都有好处。身心一松,肾这口“先天之本”的井,也就更不容易被“情志与熬夜”抽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