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很多人的朋友圈被一条消息刷屏了——那个蓝色的饿了么APP,在内测版本里悄悄换上了“淘宝闪购”的新名字。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们瞬间炸开了锅,有人感慨“爷的青春结束了”,也有人直言“还是饿了么更有辨识度”。说实话,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消息时也很意外,毕竟“饿了么”这三个字早已深深扎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但如果你以为这只是一次简单的改名,那就大错特错了。饿了么客服明确表示,这次调整仅仅是名称变更,用户的消费权益、数据隐私政策都不会变,配送运力也正常运转。也就是说,你点外卖的体验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从十月份开始,全国多个城市的外卖小哥已经换上了橙黑相间的新工服,这也是为了配合品牌视觉的统一。

那么,阿里为什么要这么做?背后藏着怎样的战略意图?核心原因在于,饿了么正从”一个独立的外卖平台“转型为“阿里即时零售的履约基础设施”。简单来说,以后饿了么不仅要送餐,还要依托淘宝的流量优势,实现“30分钟送万物”的宏大目标。今年4月,淘宝的“小时达”业务升级为“淘宝闪购”,在淘宝APP首页获得一级入口,瞬间拥有了巨大的流量支持。数据显示,到8月份,淘宝闪购的日订单峰值已经冲到1.2亿单,这个成绩单确实亮眼。
阿里巴巴中国电商事业群CEO蒋凡在之前的财报会上透露,预计未来三年内,闪购和即时零售将为平台带来“1万亿元的交易增量”。这个数字足以说明阿里对这块业务的重视程度。如今的美团、京东都在即时零售领域发力,阿里必须集中优势兵力,打通饿了么的运力网络和淘宝的流量生态,才能在这场混战中保持竞争力。

不过,品牌整合从来都不是易事。虽然战略上说得通,但用户的情感认同却是另一回事。有网友就直言:“饿了么本身就不好听,只能点吃的,而‘淘宝闪购’什么都能买,‘闪’代表送得快”;但也有人反驳:“可是饿了么更深入人心啊”。这种品牌心智的转换,将是阿里面临的最大挑战。
回过头来看,这场更名大戏其实是阿里“大消费”战略布局的关键一步。从6月份组织架构调整,将饿了么并入中国电商事业群,到如今品牌统一,阿里正在加速远近场业务的融合。换句话说,阿里不再满足于只做远场电商,而是要打造一个从线上到线下、从餐饮到万物的一站式消费生态。
展望未来,当“淘宝闪购”首次亮相双11,这个新品牌能否延续饿了么的辉煌?面对美团、京东等强劲对手,阿里这盘即时零售的棋局究竟能下多大?你看好这次变身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