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印度持续发酵的一起堪称“史上最骇人听闻的药品安全事件”。这不是什么虚构的惊悚片,而是一场真实发生的、用“二甘醇”酿成的儿童屠杀。
截至10月8日,印度中央邦已有至少20名儿童因服用一款名为“Coldrif”的止咳糖浆后死亡,另有数十名儿童出现急性肾损伤甚至肾衰竭,情况危急。这款本应“缓解感冒咳嗽”的儿童用药,如今却成了夺命毒药。检测结果显示,其含有的有毒工业溶剂——二甘醇,超标近500倍!
你没听错,500倍。这不是误差,是谋杀级的疏忽。
涉事企业是位于泰米尔纳德邦的“Sresan制药”。目前,该公司负责人已被逮捕,但逮捕能换回那些夭折的生命吗?能修复印度制药业几十年积累的“世界药房”声誉吗?恐怕不能。
Coldrif/图源:News On Air
二甘醇是什么?是常用于制造防冻液、印刷油墨、胶水的工业溶剂。它对人体有剧毒,尤其对儿童的肾脏、肝脏和神经系统会造成不可逆损伤。上世纪30年代美国就曾发生过“磺胺酏剂事件”,因使用二甘醇作溶剂导致100多人死亡,直接催生了现代药品安全监管体系。
而今天,这样的悲剧,竟在21世纪的印度重演。
更讽刺的是,印度一直是全球仿制药出口大国,被誉为“发展中国家的药房”。可如今,自家的孩子却先倒在了“国产药”脚下。这不仅是医疗事故,更是对国家治理能力的拷问。
印度最高药品监管机构事后承认:药品生产流程存在严重疏漏。负责人拉吉夫·拉古万希坦言,许多药厂在使用原材料时,并未对每一批次进行强制性检测——而这,是法律明文规定的要求。
换句话说,监管形同虚设。
世界卫生组织也多次指出,印度在药品质量控制和检测体系上存在系统性漏洞。从原料采购、生产流程到出厂检验,全链条都可能被“成本优先”所腐蚀。
此次事件中,儿科医生普拉文・索尼被逮捕,理由是“涉嫌玩忽职守”。可这口锅,真该由一个医生来背吗?
印度医学协会(IMA)怒了:“这是制药公司的罪,是监管的失职,不是医生的错!” 他们警告,若医生不被释放,将发起全邦无限期罢工。这不是护短,而是对责任错配的愤怒。
医生开药,基于的是对药品安全的基本信任。如果连国家都不能保证一瓶止咳糖浆是安全的,那医生还能信什么?信空气吗?
Coldrif止咳糖浆。图源:India Today
更令人绝望的是,这根本不是第一次。
早在2022年,印度生产的含二甘醇或乙二醇的止咳糖浆,就在冈比亚、乌兹别克斯坦、喀麦隆等国导致超过140名儿童死亡。当时,世卫组织就发出全球警告,印度政府也承诺加强出口检测——出口前必须经政府指定实验室复检。
可国内呢?监管标准远低于出口线。
此次“Coldrif”事件,再次暴露了印度药品监管的“双轨制”:出口的,精挑细选;内销的,听天由命。
更可怕的是,类似悲剧正在多地蔓延。10月1日,拉贾斯坦邦也报告了儿童因服用Kayson制药生产的止咳糖浆后死亡的案例,2死10病。这说明,问题不是个案,而是系统性溃烂。
为什么止咳糖浆在印度如此泛滥?
一方面,基层医疗体系薄弱。村医短缺、诊断能力不足,家长一见孩子咳嗽,就自行购药,药店也乐于推销“万能止咳水”。
另一方面,家长医学知识匮乏,分不清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更不懂成分风险。一瓶糖浆,甜味掩盖毒性,孩子喝得开心,家长看得安心——直到肾衰竭送医,才惊觉“药”比病更致命。
这不仅是药品问题,更是公共健康教育的失败。
印度中央政府要求制药企业必须取得GMP(良好生产规范)认证。可现实是,全国中小微制药企业中,仅有72%获得该认证。剩下的28%,在监管盲区中野蛮生长。
GMP不是高标准,而是底线。可连底线都守不住,还谈什么“制药强国”?
此次事件后,印度民众怒吼:“我们还能相信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