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阳登高风俗杂记
作者:刘殿才

阴历九月初九,俗称“重阳”,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易经》:“以阳爻为九”,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登高、佩茱萸、赏菊、吃糕,“以畅秋志”,皆古时民间风俗。至今,仍在一些地区广为流传。

登高,起源于东汉末年。据梁吴均《续齐谐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英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全部暴死。从此,重阳登高相沿成习。

明代以后,重阳登高发展成为民间传统游乐活动。清代,北京北城居民多于阜成门外真觉寺五塔金刚宝座台上登高;南城居民则多于左安门内法藏寺弥陀塔登高。届时,入们提壶携榼,烤肉分糕,尽情玩乐。

山东济南居民爱在重阳呼朋偕伴,登千佛山。二里多长的山路上热闹非凡,两旁摆满各种小摊,搭棚支架,东载筐盛,酒肴、鲜果、茶水、百物杂陈,还有变戏法、说快书、摔跤、唱大鼓、要刀卖艺的,围观者几无余隙。

江南地区在重阳登高更为热闹。苏州居民多到虎丘或吴山治平寺登高,殷实人家画船箫鼓而往山上酬神,鼓乐喧天,演戏唱曲,游人肩摩陲接,至晚不衰。

上海市民则多到丹凤楼、豫园大假山或佘山登高,万人空巷,盛况空前。

内蒙古和西北地区正是秋高羊肥的时节,人们则以吃羊肉为美事,也许是因为在这里只有一马平川,无山可登的缘故罢。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在此感谢作者。
作者:刘殿才
编辑:海贝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