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马艳
面对软件定义汽车与供应链格局重塑的双重变革,汽车电子企业应如何谋变?在近日召开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创新暨淮南深度融链发展大会期间,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了航盛电子副总裁邹正平。他深入分享了航盛电子的应对策略、供应链韧性构建经验,以及对行业趋势与区域产业发展的独到见解。

向多域融合升级
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到来,给传统汽车电子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主机厂纷纷下场全栈自研关键零部件,对配套企业的研发组织、生态协同创新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行业迭代速度加速,传统硬件代工模式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软硬件一体化成为核心竞争力。
对此,邹正平称,航盛电子将技术创新作为破局核心,实现了多项关键突破。在域控制器领域,成功研发单颗芯片舱驾两域融合方案,一颗芯片即可实现座舱域与驾驶域的深度融合,不仅能为用户带来更优质的场景化应用体验,还能将单颗芯片成本降低30%,让整车厂同步受益。同时,打造第四代依智智能座舱平台,构建数字空间与丰富场景应用,已获得主机厂与用户的双重认可。
“面向未来,航盛电子的研发重心将聚焦于从两域融合向多域融合升级,通过算力优化与功能整合,让汽车智能化体验更丰富、更懂人性。”邹正平说道。
构建自主可控供应链
供应链的安全韧性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关键。经历过芯片短缺的考验,航盛电子在确保供应链的可持续性方面有独到的思路。邹正平表示,首先,与国际大厂深度战略合作,早在2018年便与荷兰恩智浦签订协议,在半导体芯片保供上提前布局。其次,坚持“两条腿走路”。在依托高通等国际大厂优势的同时,加快国产芯片替代的验证与测试,建立备选库以应对贸易或技术壁垒。
再者,积极参与自主研发。针对新能源控制电子、智能座舱等领域的芯片解决方案,积极参与自主攻关课题,改变以往依赖引进的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
最后,建立安全库存与优化成本管控。对存储、电源管理等长周期小型芯片储备安全库存,同时通过集团化集中采购降低成本,与上下游生态伙伴协同保障供应稳定。
邹正平透露,曾为保障一款2元人民币的芯片供应,不得不以200元的价格在市场采购现货,这也更坚定了公司构建自主可控供应链的决心。
实现战略转型
传统汽车电子企业向软硬一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升级,核心瓶颈在于资源整合与业务模式升级。为此,航盛电子在江苏省常熟市建立华东高端智能制造基地,实现战略转型升级。该基地不仅承载了与奥托立夫合资公司的研发、制造与销售功能,深耕汽车电子、安全电子等领域并辐射全球,还作为航盛电子高端智能制造事业部总部,承接小鹏、理想、大众等车企的高端硬件代工需求。
邹正平称,基地基本配备100%无人化“一个流”产线,从物料投入到成品产出全程无人工干预,产品一致性、质量与可靠性获得客户认可。同时,航盛电子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落地于此,整合当地创新资源、人才与高校优势,联合行业协会与主机厂开展操作系统、软件架构等领域的研发,强化软件能力。此外,依托航盛电子在声学领域的传统优势,该基地还将为长三角周边300-500公里范围内的客户提供高质量交付服务,实现从硬件制造到软件研发、工程服务的全方位转型。
邹正平强调,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研发人员已不再是单纯的人力资源,更是企业核心资本。航盛电子正借助人工智能浪潮,推动汽车从传统代步工具向“人的第三生活空间”与大型智能体转变,以“AI+千行百业”为汽车产业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