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胖东来100万研学班:是拯救企业真经,还是收智商税的新方式?

【独家锐评】不迎合潮流,只提供视角。最快的刀,最锐的眼。一、100万的“传播美好之路”,究竟卖的是什么?10月21日,于

【独家锐评】不迎合潮流,只提供视角。最快的刀,最锐的眼。

一、100万的“传播美好之路”,究竟卖的是什么?

10月21日,于东来宣布——胖东来将于明年正式启动“高端研学计划”: 每年仅招收10位企业家,参加2至3次两天的交流活动,费用为100万元/人。 所有收入,据称“将全部用于传播美好之路”。

有人算了笔账:这意味着,一天课要25万元。 比北大MBA还贵几倍。

一时间,评论区炸了锅。 有人说:这是零售业的“爱马仕课程”。 也有人冷笑:这是割韭菜的新姿势。

但在遍地都是“假研学、真收割”的市场里,胖东来的“高价研学”却显得格外复杂—— 它既不像骗子,也不像慈善。 它更像一场关于“价值与信仰”的实验。

二、当“研学”成了割韭菜的代名词

这几年,“研学”二字快被玩坏了。 打着“企业学习”、“标杆参访”的旗号, 收几千、上万的课程费,讲的却是抄来的PPT、编的成功学。

你报名前,他们告诉你能学会“成为胖东来”; 你上完课,发现只学会了“怎么吹成胖东来”。

那些研学机构靠着“贩卖别人的成功”, 把学习变成了一门包装好的生意。 学员交的,不是学费,是智商税。

在这样的背景下,于东来宣布收费百万研学, 自然会被放到放大镜下审视。 ——这是要把“割韭菜”卷到更高段位, 还是要让“学习”重新回到尊严?

三、胖东来的逻辑:贵,是一种“筛选”

了解于东来的人都知道, 他不是那种“只讲情怀、不讲账”的人。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品牌在中国商界意味着什么。

从商超到人心,他把“顾客满意”做成了信仰。 但这一次,他把信仰定价为——100万。

这价格,不是为了“圈钱”,而是为了“筛人”。 谁会花100万来上两天课? 不是冲动的投机客,也不是想抄作业的创业者, 而是那些真心想理解“胖东来精神”的人。

从这个角度看,它像极了奢侈品—— 卖的不只是知识,而是一种“被选中的资格”。 那是一种“你不是所有人都能听懂我”的傲慢, 也是一种“我不想被所有人模仿”的清醒。

四、“传播美好之路”——是公益,还是更高级的商业?

胖东来声明:所有研学收入将“全部用于传播美好之路”。 这句话听上去像情怀,但又让人心生疑问。

——传播“美好”,究竟是什么? ——是帮更多企业学会善待员工、尊重顾客? ——还是打造一个更高端、更封闭的经营理念圈层?

在商业世界里,“美好”往往是一种稀缺资源。 当它被赋予价格,它也就被赋予了特权。

100万的学费,也许买不到智慧, 但买得到一场“共识的仪式”。 这场仪式告诉我们: 原来连“美好”,也需要被资本包装、被价格守护。

它像是一种“道德的奢侈品”, 只卖给那些能负担得起的人。

五、美好的传播,是否该有门槛?

我并不想轻易地批评于东来。 在遍地逐利、真假难辨的商业世界里, 他至少在努力让商业与人性共存。

但我也想问一句: 当“美好”被定价百万,它是否还属于大众? 当企业家们用100万买一场“价值共鸣”, 那些被剥削的底层员工,又从中得到什么?

这就是今天的荒诞—— 有的人在为理想付费, 有的人在为生存讨薪。

而我们所有人,都被卷入其中。 有的在传播美好, 有的在为“美好”买单。

六、智慧还是收割?答案在每个人心里

有人说,于东来这是“商业智慧”; 也有人说,这不过是“高价的情怀秀”。 但或许两者都对。

在资本与理想的夹缝中, 每一个选择都带着妥协的味道。

胖东来不只是一个商超,它已成为一种“社会投射”—— 我们希望它纯粹,却又容忍它商业化。 我们希望它真诚,却又习惯质疑它的动机。

或许,这就是现实的残酷: 连“传播美好”,也要先找到能买单的人。

✨编辑说 ————

当所有人都在歌颂光芒,我们选择走进阴影,点一盏灯。

当所有人都在追逐流量,我们选择停下来,为沉默的大多数,发出声音。

如果你也觉得,这个世界需要一些不一样的清醒声音,请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天马行空”的真知灼见。

原创作者 | 欧阳晴风 、版权所有 | 克网中国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