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作为人类最早掌握的武器之一,承载着中华武术最原始的智慧。从原始社会的木棒到商周时期的青铜殳,再到今日的齐眉棍,这根看似简单的长条兵器,见证了中华武学数千年的演变历程。
远古起源:从生存工具到战争利器棍的雏形可追溯至原始社会,古人折木为杖以御毒蛇猛兽,逐渐发展成最早的战斗工具。商周时期出现的"殳"标志着棍的第一次进化——长度约3.5米,两端嵌铜箍,成为车战时代的"五兵"之一。《尚书》中"血流漂杵"的记载,生动展现了牧野之战中殳的战场统治力。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带铭文青铜殳,更是解开了这一古兵器的形制之谜。
实战演化:从战场到江湖随着车战式微,笨重的殳逐渐被枪矛取代,但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汉代起,殳缩短至丈二(约2米),演变为仪仗用的"金吾",通体铜铸两端包金。至唐宋时期,殳正式更名为棍,发展出七大类棍法体系,其中少林棍法集实战技法之大成。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更创"俞家棍",融合荆楚剑技与杨家枪法,其《剑经》记载的刺、劈、拦等十二字诀,至今仍是棍术核心技法。
武学精粹:刚柔并济的生存智慧作为"百兵之首",棍法蕴含着深邃的东方哲学。"八刚十二柔"的战略讲究以静制动,虚实相生;"十二字诀"的技法体现借力打力,后发先至。当代非遗传承人仍坚守着这门古老技艺,如福建泉州的俞家棍传人苏德来,五十余载锤炼棍法,让这套诞生于抗倭战场的武学在现代搏击中焕发新生。
从原始人手中的木棒到武者掌间的齐眉棍,这根贯穿华夏文明的兵刃,既是冷兵器演进的活化石,更是中华武学"大道至简"的精神图腾。它提醒着我们:最原始的武器,往往承载着最本真的武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