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得好,事出反常必有妖。
其实很多时候,甚至可以说任何时候,但凡你觉得事情不对劲。
那么,其实都不是所谓的隐秘的细节原因了,恰恰是这件事已经暴露出来问题了。
就好比人人都有直觉一样,当你觉得事情有点反常,那么很有可能,事情已经进展得不止一点点反常了。
恰恰这就像身体里的警报器一样,已经给了你一些信息。
所以,当你感觉不对劲,别急着找理由说服自己什么,而是要好好复盘和反思。
尤其是在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先停下来,不要急着回应什么,要试着去寻找问题的原因。

不对劲的感觉,是潜意识的提醒
一个人的潜意识,其实比意识更敏锐。
我们也可以这么认为,所谓的潜意识,就是一个人的直觉。
那些直觉力够强的人,其实是能快速捕捉到那些被逻辑忽略的一些信号。
东晋名士谢安任宰相时,权倾朝野的大将军桓温邀请他至府中赴宴,并暗中在壁后埋伏刀斧手。
席间,谢安敏锐地察觉到桓温的侍卫眼神闪烁、举止异常,他的直觉告诉他,此番必有诈。
但是,他并未当场点破,而是从容起身,吟诵了嵇康的诗句“浩浩洪流”,神色自若地整理衣冠,径直向门外走去。
正是因为他那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镇定,竟让桓温不敢妄动,最终谢安也做到了化险为夷。
《道德经》有言:“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很多时候,当我们的下意识觉得不对劲时,那么先不做出任何反应。
而是先承认自己的“不知道”,知道自己在哪出现了问题。
然后,及时做出必要的修正,这比强行解释更高明。
而那个“不对劲”的感觉,往往是你的本能,在为你敲响警钟。
不回应,是给自己留出缓冲
任何时候,所谓的立即回应,就像在迷雾中做出一番投机取巧的行为,容易伤及无辜。
当然,其实自己在任何不知为了什么而行动,也不知道自己在干嘛的时候。
那么,如果你非要做一点什么,那这一点什么大概率都是瞎扯的,是胡搞的。
不如在这个时候,选择沉默,这也是为你争取了看清全局的时间。
战国时期,楚庄王即位三年,沉迷享乐,也不发任何政令去做出一些政绩。
其中就有忍不住好奇和着急的大臣,用一种隐语问他:“有鸟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
楚庄王答:“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其实,他并非昏庸,而是在静观朝局,分辨忠奸。
最终直到时机成熟,他便迅速肃清权臣,振兴楚国。
作家卡夫卡写道:“您不需要离开房间。只需坐在桌前倾听。甚至无需倾听,仅仅等待。甚至无需等待,只需保持安静和孤独。世界会毫不掩饰地向您袒露自己。”
的确,很多时候,敌不动我不动,在自己感觉不对劲时,不回应就是一种积极的等待。
其实,这足以让自己从情绪的漩涡中抽身,用清醒的眼光重新审视一切。
起码,这样也足够让自己避免犯下不该犯下的错误,避免掉进人生坑里。
不应,即是应
有时候,不行动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行动。
一方面可以让自己避免了陷入纠缠,守住了自己的能量场。
另一方面,其实这样也能让自己在当下可以看清形势。
北宋名相富弼,以隐忍功著称。
有次,一个秀才当街拦住他问:“有人骂你,你当如何?”
富弼答:“想必是骂别人吧。”
秀才说:“他指名道姓骂你!”
富弼想了想:“天下同名者很多,想必是骂另一个富弼。”
我们一边感叹富弼的聪明和机智,并非懦弱,而是深知——与狂徒争辩,如同与沼泽搏斗,越挣扎陷得越深。
的确是这样的,很多时候,你越是与人纠缠不清,反倒越是容易搞坏一些问题。
到头来,自己也真的深受其累、其害。
思想家马可·奥勒留说:“我们听到的不过是一个观点,而非事实。我们看见的不过是一个视角,而非真相。”
当你感觉不对劲,选择不回应,不是懦弱。
而是把解释世界的权利,牢牢握在了自己手中。
说到底,人生很多困境,都是因为回应得太快。
感觉不对劲时,不妨学学冬天的树——停止生长,把力量收回根部。
当你不再急着证明什么,反而能看清什么值得珍惜。
那份“不对劲”的感觉,或许正是生活给你的慈悲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