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刘邦建立汉朝的功臣集团里,有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物,周勃和陈平;
周勃,忠厚老实,朴实无文,说话不会拐弯,脑子一根筋;
最初底层吹笙为生,后来成为刘邦手下武将;
每次打仗总是冲在最前,第一个爬上城墙,砍人头最多,军功也最多;
刘邦功成名就后,也没忘记他,封他做太尉,也就是军队的最高领导,掌握国家军权;
但是从打打杀杀的武将,到官至极品的军队统帅,周勃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汉文帝当上皇帝之后,周勃因为不懂宫廷政治,逐渐被边缘化;
最终失去权力,在自己的封地郁闷而终。

(2)
而陈平,刘邦手下独一份的鬼才谋士;
张良出的全是阳谋,战略,陈平出的全是阴谋,毒计;
从穷的一贫如洗,蹭哥嫂吃喝,到四处跳槽,从魏国到项羽阵营,再到刘邦麾下;
陈平凭借出人意料的毒计,帮助刘邦几次脱险,也算功不可没;
最终陈平做到了汉文帝的丞相,登上了人生巅峰,实现了阶层逆袭;
凭借心思缜密和对人性的洞察,陈平不断保全自己,得到善终。

(3)
两人性格截然不同,各有各的优劣,各有各的功劳,各享各的荣华富贵;
但是人生剧本还要接着演下去;
在刘邦活着的时候,这些建功立业的功臣们有刘邦护着,其他人不敢轻易冒犯;
一旦刘邦死了,形势就发生变化了。
刘邦死后,吕后掌权,到了汉惠帝六年,吕后想要封吕氏族人当王;
王陵耿直,说不行,周勃也说行不通;
陈平却说:现在你大权在握,何必要问别人的意见呢?
吕后对王陵,周勃开始不满,而对陈平更却更加信任,让他做了右丞相。
再之后,吕后年龄大了,也快不行了;
陈平敏锐的感觉到吕家势力猖狂不了多久,权势还是会被刘氏宗亲掌握;
自己该怎么办?
他想到了一个有些冒险,但却是唯一的万全之策。
然而,有些政治风险自己不能轻易去冒,必须得找一个既有威望,有号召力,又老实可靠的人当老大;
此时王陵已死,陈平想到了周勃,周勃是太尉,掌握全国所有的军队大权;
陈平告诉周勃自己的计划,铲除吕家势力;
周勃被吕家打压已久,早已不满多时,一听陈平的主意马上欣然同意;
就这样,在吕后死后,两人联合刘氏宗亲,把吕家成员杀了个片甲不留;
并且迎立代王刘恒登基成为汉文帝;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平定“诸吕之乱”。

(4)
在这场政治斗争里,周勃是第一负责人和执行人,但陈平是背后的策划人;
两人协力铲除吕氏余孽,让刘氏宗亲重新回归朝堂;
然而,汉文帝坐上了皇位,却直接封自己从代地带来的心腹当了宿卫将军;
周勃却被调整了职务,从太尉成了右丞相;
陈平马上觉察到汉文帝的用意,是担心周勃威望太盛,恐对自己不利,趁机剥夺周勃军权;
陈平本是左丞相,现在周勃为右丞相,自己就在周勃之上,太显眼了;
于是,陈平主动提议周勃功劳最大,自己愿意退居右相,让周勃居首。
周勃却全然不故,依然大大咧咧,以功臣自居,当上了左丞相;
但是一个底层吹笙之人,武将上位,哪里懂得为官治国之道;
汉文帝随口问几个财政问题,就把周勃问的哑口无言,幸好陈平主动解围;
不久,汉文帝颁布诏书让王侯们各回封国,离开都城,但是无人响应;
于是汉文帝拿周勃开刀,让丞相带头做表率回封地就国。

失去权力回到封地的周勃害怕了;
从那时起,只要朝廷派来人来见自己,周勃都要穿上盔甲,带了兵器,才敢见客;
结果被人告发有谋反之嫌而下狱。
在监狱内周勃生不如死,不得不重金买通狱卒传话给自己的儿媳设法搭救自己出去;
儿媳找到了薄太后求助;
在太后干预下,周勃出狱,也恢复了爵位和封邑。
经过这次风波,周勃彻底失落,老实待在封地,不久郁郁而终。
而陈平呢?
不仅通过察言观色,主动迎合上意,保全自己;
还得到了汉文帝的信任,依然担任丞相,享受荣华富贵直至善终。

(5)
会做的永远干不过会说的;
老实人都是只会做事,不会做人;
明明苦劳都是自己,风险责任都是自己承担;
论功行赏却忽视了自己的存在;
一个不小心还会踩坑,轻易失去一切;
而会说的,会做人,凭借三寸口舌就能获得信任,权力,财富和地位;
差别在哪里?
老实人在思想上懒惰,不会主动观察和思考,不喜欢探究别人的内心世界;
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老实人不理解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
不是把事情做好了,把真话说了,就能得到承认;
先要让对方舒服了,让对方信任自己了,自己的做事,说话,才能起到作用。
做事想要被认可,先要把人做好;
而把人做好,并不是自己认为好就是好,而是对方认为自己好还是不好;
所以,想把事情做好,做对,要先去说对方想听的话,去做对方认为对的事情;
让对方舒服了,自己才能做对事情。
老实人就是差在这里。
(作者:韩枫,华东师范大学/法国里昂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欧美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你的想法,欢迎留言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