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井镇大葫村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
把不起眼的高山冷竹笋做成了“大文章”。
从种植到加工,从销售到文旅,
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让小竹笋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也蹚出了一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
乡村振兴新路径。
近日,在该村冷竹笋加工点内,村民们正熟练地分拣、打包,真空包装机运转不停;田间地头,新鲜出土的竹笋带着晨露,一派丰收忙碌景象。
地处宝珠山腹地、天台山旅游环线上的大葫村,幅员33.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97%。邛崃最高峰玉灵山矗立其间,九顶山、宝珠山大峡谷风光旖旎,盐井溪、洗甲溪穿村而过——优良的生态本底,为特色产业发展埋下了“伏笔”。
“光有好山好水还不够,关键要把资源变成产业。”2014年,大葫村153户农户以土地入股,成立大葫土地股份合作社,抱团发展冷竹笋产业。合作社争取300万元成都市产业帮扶资金,联合省农科院制定种植、管护、采收全流程标准,让冷竹笋种植从“靠经验”走向“讲科学”。
“小特产”做成了“大产业”
大葫村高山冷竹笋
如今,大葫村高山冷竹笋投产面积达1万余亩,亩产300余斤,年产量1500余吨,年产值超1000万元,把当地的“小特产”做成了“大产业”。
而这种生长在海拔1400-2500米山区的冷竹笋,全程不打药、不施肥,富含维生素与粗纤维,不仅让大葫村获评成都市“一村一品”(竹笋)示范村,产品更通过认证成为全国绿色食品A级产品。
大葫村村民亢敬良说,“每年有一笔收入,大概两三万,不用出去打工了,把家庭也照顾到了。”
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许国林说,“竹笋根本不愁销,老百姓也很放心。同时我们也套种了中药材,实现立体式发展。”
产业兴起来,村民富起来,乡村旅游也跟着“火”起来。大葫村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打造了“两河别院”等7家乡村民宿,并与镇农业资源公司合作连续7年举办高山冷竹笋采摘节,累计吸引游客10万余人次,带动旅游收入700余万元。
截至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3.22万元,较10年前增长146%;大葫土地股份合作社也获评“四川省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全村还先后荣获成都市“四好村”等荣誉。
村民杨玲说,“游客来了,带动旅游业发展,道路通畅、环境越来越好,住在这里越来越安逸。”
大葫村的“竹笋蓝图”更加清晰
展望未来
据了解,村里将分五年实施4800亩人工更新造林,把原有残次林改造为笋用竹种植区,打造3200亩“天府森林粮库”现代产业基地,力争五年内冷竹笋种植面积扩至2.5万亩。
同时,构建“镇村集体协同+社会资本参与+农户合作”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建立“种植标准化、采收规范化、加工精深化、销售品牌化”全产业链技术标准体系,重点开发即食笋制品、笋膳食纤维等深加工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此外,大葫村还将深度挖掘本土资源,构建以“玉灵山”为核心品牌、“火井风物”系列产品为支撑的品牌矩阵,搭建“线上直播电商+线下商超分销”立体化营销网络,通过产地直播、农产品品鉴会等活动,推动特色产品入驻区域农产品集散中心及高端商超,让小竹笋释放更大价值,实现集体经济与农户收入同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