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江北四镇崩溃:我们确实敢抢百姓,但谁说我们也敢抢满清?

《西游记》中,如来佛祖是这样介绍自己与孔雀大明王菩萨之间的关系的:孔雀好吃人,将我吸入腹中,我剖开她脊背,来到灵山,本欲

《西游记》中,如来佛祖是这样介绍自己与孔雀大明王菩萨之间的关系的:

孔雀好吃人,将我吸入腹中,我剖开她脊背,来到灵山,本欲取其性命,但众佛皆称:伤她如伤我母,遂将其留在灵山,封为“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

如来佛祖对孔雀的处理方式堪称经典,这个过程也确实体现了佛祖的宽容,但这里有一点非常重要:如来佛祖能以这样的方式收服“好吃人”的孔雀的前提是,他有破开孔雀脊背、并取她性命的能力。

法家的观点中,治理国家需要两类手段:威逼和利诱,而这二者并非孤立存在的。

如来佛祖收复孔雀的例子已经充分说明:威逼是利诱的前提,当你没有让对方感到害怕的手段和能力时,你的利诱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后,那个被寄予厚望的南明弘光政权耗资300余万两白银打造的“超级防线”在一夜间崩溃,原因无他,没有武力威慑作为后盾的“撒钱”,换来的不但不会是忠诚,还将是无尽的勒索。

守江必守淮

崇祯十七年三月(1644年4月),李自成的农民攻陷大明京师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按照今天标准,“明”作为全国性政权的统治在这一刻便宣告结束。

但历史从来没有那样简单,明朝末年的天灾人祸主要肆虐于北方,当明帝国的北方已经在满清与流民军的反复蹂躏下赤地千里时,帝国的南方仍相对平静,作为国家经济中心的江南,甚至可以说依旧富庶。

当初,朱元璋建立大明时以南京为都城,后燕王朱棣造反成功迁都北京,为了安抚南京势力,南京不但在有明一朝始终保持着第二都城的地位,还相应保有着一整套官僚体系,理论上讲,北京被攻陷后,南京的这套班子可以直接转化为帝国首都。

因为有了南宋的“经验”,当北京被攻破,崇祯皇帝吊死煤山的消息被证实后,南京的“留守政府”便马上着手准备在南方将“明”的旗子再打起来。

经过一番博弈,以马士英、史可法为首的官僚集团拥立福王朱由崧登基称帝,年号“弘光”。

皇帝有了,官僚系统一直存在,钱也不缺,相比于鸡飞狗跳的南宋,南明弘光政权的开局还算不错。

但仍有一个重要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兵从何来?

明朝后期帝国北方的连年战乱,导致大规模的南兵北调,如今留在南方的军队大多羸弱不堪,根本无法与血海尸山中杀出来的满清和农民军对抗。

于是一个尴尬的问题摆在了刚刚建立的南明弘光政权面前:有钱却无兵。

此时北方的满清、大顺、大西等政权皆是兵强马壮,当他们在北方的决战结束后,总有一方会挥师南下,到时候,弘光政权要靠什么来抵抗北方的铁骑?这个问题是弘光政权面临的最大问题。

“守江必守淮”是长江以南政权的生存法则,基于此,组建淮河防线对于南明弘光政权来说是迫在眉睫之事,但还是那个问题,此时的弘光政权手上无靠谱的直属部队,如此重要的淮河防线要由谁来守?这个问题弘光政权需要马上回答。

面对现实情况,兵部尚书史可法给出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看似最优的解法,被寄予厚望的江北四镇防御体系即将被组建。

藩镇

明朝建立时,太祖朱元璋设计的基本军事制度是卫所世兵制,朱元璋的本意或许是节省国家用在军事上的开支,但卫所世兵制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却造成了一个可怕的结果:将军军阀化。

卫所中的军户是代为兵,卫所中有大量军屯土地,这些都由将军支配,在明廷的军事卫所中,将军凛然就是一个独立王国里的土皇帝。

明朝初年,皇权尚稳定时,将军们只敢在卫所这一亩三分地享受他们的“土皇帝”生活,但随着明朝后期战争频率的增加,将军军阀化的过程开始加快,将军们通过对麾下士兵生杀予夺大权的掌握,逐渐将军队私人化,各路明军虽然都打着“明”的旗子,但现实中他们只让“张大帅”、“李大帅”。

明朝后期的战争中,经常出现各路明军相互推诿扯皮,拒不救援的情况,原因无他,各为其主罢了。

将军军阀化这一始终伴随着明军的顽疾,在明廷财政崩溃后彻底失控。

本来,各路已经军阀化的将军们因为财权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朝廷,还不敢做的太过分,但当明廷财政崩溃,开始欠饷后,各路军阀彻底放飞自我,不就是钱嘛,手里有刀还怕弄不来钱?

千万不要以为劫掠百姓这种事是满清、大顺、大西军的专利,名义上还在明军系统里的军阀们,劫掠起百姓可是一点都不手软。

更尴尬的是,这种情况导致了“劣币驱逐良币”,越是心狠手辣,敢于疯狂劫掠百姓的军阀搞到的钱越多,能养更多兵,实力也更强大。

明朝灭亡时,那几支实力还算不错的军队在劫掠百姓这件事上,大多都不是省油的灯。

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后,史可法等一众官员环顾四周,发现有四路现成的兵马可用,这四路兵马总兵力达20万,理论上讲,由他们在长江以北建立防线,足够挡住满清南下的铁蹄。

对于这四路兵马,南明弘光朝给出了军事、财税、人事的三重授权,如果一支军队能控制地方税收,并任免地方官员,这就是妥妥的藩镇,唐朝的历史证明了藩镇是毒药,但此时急于用兵的南明弘光政权却在主动拥抱藩镇这剂毒药。

但不知史可法是否想到一个问题:这些以劫掠百姓见长的兵痞,是否真有勇气与横扫天下的满清铁骑作战。

关于这一点,他很快就会得到答案。

“国之柱石”

先来看一看,南明弘光政权选择的那四位在长江以北构筑防线的“国之柱石”都是些什么货色吧:

高杰,原是闯王李自成的手下,与李自成妻子邢氏私通,怕事情败露,就带着自己本部兵马投降了明军,投降明军的高杰调转枪口,以极其残酷的手段镇压农民军,靠着昔日同袍的血一步步做到总兵位置。

李自成大军围攻山西时,高杰其实是接到了崇祯皇帝支援山西的命令的,但眼看昔日同袍此番势大,高杰果断选择忽略命令,不但不前往山西救援,还要跑到泽州抢劫。

弘光政权组建后,明廷任命高杰为兴平伯,负责镇守徐州、泗州。

刘良佐,亦靠镇压起义军做到总兵位置,北京城破时在江淮一代活动,拥兵数万,弘光政权建立后,封广昌伯,守凤阳。

刘泽清,早年曾在关外与满清作战,后游走于各处镇压农民军,北京城在农民军围攻下危在旦夕时,崇祯皇帝曾向刘泽清发出紧急勤王的命令,但刘泽清却以坠马摔伤为理由并未前去勤王。弘光政权建立后,封东平伯,驻守淮安。

黄得功,在李自成、张献忠等多路农民军交战,皆斩获颇丰,弘光政权建立时,封靖南侯,守滁州、和州。

以上四路兵马,就是南明弘光政权仰仗的江北防线,合称“江北四镇”。

南明朝廷对于弘光政权的政策极为宽松,不但将辖区内的财权、兵权和人事任免权全部交到这四大军头手中,还规定,向北进发,打下来的土地,直接交由他们节制。

看来南明朝廷似乎也没对这四路军阀的忠诚度抱有太大的期望,只是希望通过“高封重赏”来稳住他们,拉拢他们,甚至南明朝廷对于这些军阀喜欢劫掠的习性也有所了解,规定打下来的土地直接归他们节制,就是在鼓励他们去抢满清。

除了允许他们在自己的辖区建立独立王国外,南明朝廷在给钱方面也不惜血本,江北四镇组建一年时间里,明廷总计投入300余万两白银。

南明朝廷想尽一切办法,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希望这四路军阀“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去抢满清,但江北四镇的各路军阀很快就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南明这种想法的可笑。

同室操戈

来看看被弘光政权寄予厚望的江北四镇,在组建之后都干了哪些“大事”吧。

高杰在率部路过扬州时,坚决要求进入城中修整,但高杰军的名声扬州百姓早有耳闻,所以坚决不让其进城,哪知这竟遭导致高杰暴怒,直接率军攻打扬州城。

这次“攻城战”的结果是高杰军打了1个月仍未将扬州城攻下,只能去劫掠周边村镇,但是村镇能有几个钱,所以这一仗就变得非常鸡肋,最终马士英出面劝谏,高杰则顺坡下驴,表示原谅了扬州城百姓。

劫掠可不是高杰一个人的专利,刘泽清进入淮安后,开始大肆敛财,百姓不胜其扰。

当初高杰准备劫掠扬州时,其其实刘良佐也打着相似的主意,只是看到高杰军被阻于扬州城下时,意识到了扬州城不容易攻下,于是“退而求其次”,在淮上大肆劫掠。

千万不要以为他们一味劫掠搞钱,这些人同室操戈时,下手一点都不清。

黄得功与高杰昔日有过节,如今二人同为一镇之主,本应冰释前嫌共同巩固江北防线,但这样的事在南明政权是不可能发生的。

黄得功率300骑兵前往高邮,高杰竟然在中途设伏,本次设伏,高杰是下了死手的,黄得功的300骑兵全部死于高杰军之手,黄得功连杀数十人才冲出重围。

面对江北四镇军的荒唐表现,明廷的表现是什么样的呢?简单说只有四个字:息事宁人。

由于高杰、刘良佐等军头的军队军纪极差,经常劫掠百姓,城中士绅向朝廷上书,内阁首辅马士英的答复却是:岂能因小民之意而寒大军之心?

意思是抢点就抢点吧。

如果说南明朝廷为了拉拢笼络这些军头,对于他们劫掠一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倒也可以理解,但高杰暗算黄得功,如此之大的内讧事件,理应给个说法,但南明朝廷的做法同样是和稀泥。

史可法在黄得功母亲的葬礼上劝谏黄得功:高杰偷袭你那件事,只要是有脑子的人都能看出来,错误在他,但现在大敌当前,还是应该以大义为重,不要同室操戈。

江北四镇中,发自内心地想保弘光政权的只有黄得功一人,所以当史可法拿出大义的旗号时,黄得功也就不好再说些什么了。

当然,历史有时候会以一种你完全想象不到的方式去显示它的因果。

叛旧主、抢百姓,杀同袍的高杰,以一种非常尴尬的方式结束了他的一生:他被“同行”算计了。

南明弘光政权建立时,除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这个大军头被认命为四镇长官,还有一些能量相对小的军头在有相应任用。

其中一个叫许定国的军头便很有想法,在明朝末年,几乎所有军头都劫掠,但这位许定国在劫掠这一块绝对堪称翘楚,北京城破时,许定国身边兵马不多,只有几百人,他担心带这点兵到南京根本谋不来一个好的官职。

于是许定国率部一路从北抢到南,抢来的钱作为军费招兵买马,到达江南时,许定国已经筹齐了万人队伍。

许定国对于自己的本事非常有自信,所以认为南京方面应该给自己一个将军坐坐,但他并未如愿坐上四镇总兵的位置,许定国对于朝廷对自己的任命非常不满意,称高杰就是一个贼人不应该位列四大镇将。

高杰听后震怒,宣称要手刃许定国。

当时高杰的兵马比许定国多,所以面对高杰的威胁,许定国非常惶恐,决定用一些非常手段。

许定国约高杰赴酒宴,席间设伏,直接将高杰杀掉。

高杰可能做梦都不会想到,劫掠百姓,暗杀同僚,这些自己的“拿手好戏”,有一天会被这个叫许定国的家伙用在自己身上。

面对四大镇将之一的高杰被暗害,弘光朝官员除了感慨许定国“自毁长城”外,没有任何实质性说法,倒是高杰的部将开始对许定国势力展开疯狂的报复。

江北四镇建立一年,花费300余万两白银,似乎除了内斗和劫掠百姓,没干什么有价值的事,但满清可不会给你们那么多机会,在打垮大顺和大西军残部后,满清大军挥师南下,江北四镇将在这最关键时刻显示自己是什么货色。

原形毕露

南明弘光政权砸下重金,试图买江北四镇军阀的忠诚,让他们去抢劫满清,且给他们抢劫满清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满清手里抢下的地盘都是自己的。

如此有利的条件下,江北四镇军阀应该有足够的理由去抢劫满清了吧,但结果是没有。

江北四镇军阀,不但没有胆子去抢劫满清,在满清南下时,除黄得功组织抵抗外,其余三路军阀都是望风而降。

三路军阀在南明方面给出如此优厚的条件下依旧选择投降满清,是因为满清给出了更加优厚的条件吗?似乎还真不是。

看看满清对这三路投降的军阀的安排吧:

刘良佐和高杰的部下的李成栋在降清后,被多铎当成了南下的马前卒,剃发令风波后的镇压活动,很大程度上是由刚刚投降的江北四镇降军来完成的,他们的生态位是干最脏最累活的炮灰。

至于刘泽清,投降后直接被满清解除了兵权,恩养于北京,顺治帝封其为三等子爵。

刘泽清在南方一方时,爵位可是伯爵,且有独立的财政权和兵权,到了满清这边,只是一个被削了兵权的可怜子爵。

在南明朝飞扬跋扈的江北四镇军阀,到了满清这边,立刻乖巧如绵羊,看来这群军阀不是压根就听不懂皇命,只是选择性地听不懂南明一方的命令。

文章开头,我们进行了人性趋利、弊害关系的讨论,得出的结论是,想要让别人因趋利而支持你,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让对方先因弊害而怕你。

没有追责手段的付出没有任何意义,没有武力作为兜底的利诱,只会增加对方的胃口,直到把你吃干抹净。

江北四镇军阀在南明一方与在满清一方的表现完全判若两人,原因无他,满清有武力兜底,具备对这些军阀进行追责的能力。

南明朝廷多次花费重金让这几路军阀主动出击与满清交战,但这些军阀均不予理睬,为何会如此,因为这些军阀知道即便不出战朝廷方面也不会有任何追责的手段。

而有八旗军进行武力兜底的满清政权,根本无需给这些军阀多厚的奖励,只需一句“若不投降,格杀勿论”,就能让些军阀乖乖投降,因为他们知道,满清是真的能杀他们。

江北四镇防御体系的崩溃非常清晰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安全,不是单纯用钱就能买来的。

杀了你,你的钱都是我的。

评论列表

江渐月
江渐月 3
2025-08-28 06:18
明未糜烂不堪,由此可见一斑。
斗地主
斗地主 1
2025-08-19 16:29
问题来了 是谁先知先觉大明药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