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易经》,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八卦。因为八卦是周易的起源。相传在三皇五帝时期,伏羲氏观天察地,得阴阳之道创八卦。
所谓八卦就是八个符而这八个符号是由两个元素组成的就是阴阳。伏羲用“—”表示阳,用“--”表示阴,阴阳三叠,二的三次方就得到八卦图形。后人给八卦赋名为乾坤坎离艮兑震巽八个汉字。
学习周易八卦是必须记住的,朱熹做了一个顺口溜: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非常形象的描述了八卦的状态便于记忆。
知道了八卦之后,还要知道它的基本含义。乾为纯阳,自然界代表天,人间代表父亲;坤为纯阴,自然界代表地,人间代表母亲。震为雷,代表长子,巽为风,代表长女,坎为水,代表次子,离为火,代表次女,艮为山,代表少子,兑为泽,代表少女。

我们看到八卦的属性,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的划分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是这些还不够,尤其是只有八个符号,很难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进行分门别类的表述。
于是经历了上千年的传承之后,到商朝周文王将八卦重叠得到六十四卦,这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据说周文王是在狱中创立六十四卦的,并根据六十四卦进行了预测,发现商朝要灭亡,周朝将取而代之,于是有了后来的武王伐纣。后来周公继承了文王的《周易》之术,辅佐周成王成就了周朝几百年的统治。
《周易》最早是宫廷之术,有专门的世袭爵位,只有皇帝才能用来预测,不对民间开放的,大家只有耳闻,见不到庐山真面目。即便到了周朝末期,要想得到周易全本也是难上加难。
像春秋末期,鲁国的孔子贵为大司寇,非常喜欢读书,但是也得不到,直到晚年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获得了《周易》,如获至宝。有记载说,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意思是读的很用功,穿竹简的牛筋翻断了三次。现在我们这么容易就能获得各种版本的《易经》,而大家却不知道珍惜,真是太可惜了。
孔子自己怎么说呢?孔子说:假我十年,五十以读易,可以无大过矣。也就是说孔子在大约六十岁的时候才得到易经这本书,但是孔子因为年龄大了,也没有研究透彻,如果能够早拿到这本书十年,仔细研读,人生可能就不会犯大的错误了。
据说孔子读易后做了《易传》,可能是因为周易秘而不宣的原因并没有说明,孔子的弟子中子夏继承了周易之术,后来的儒家学说把《易经》作为群经之首,让《周易》变成了显学,我们才有幸能够了解这部历史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