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笔电,甚至AI服务器,能实现开机秒唤醒、几乎零延迟,内存和存储不再分家——想实现这个梦想,不一定非要打破冯诺依曼存算分离的架构,把内存做得更优、给未来计算机装上“磁力记忆”,速度和稳定性兼得,或许也能打造出超低功耗信息存储元件。最新的科研结果又给业界一针“强心剂”。
01、最被看好的“候选者”
1996年,人们还在使用只有1.5MB不到的磁性软盘;而现在我们用的NAND Flash不仅能越存越多,读取速度也越来越快,怎能让人不感慨?

不过NAND Flash也有瓶颈:随着制程技术越来越先进,硬盘的面积越来越小、容量提升越来越难。只能往3D的方向发展,不断把存储芯片堆高,从另一个维度提升内存容量。
但其实还有另一种方法,比如改进现有使用电荷的半导体操作方法,不再以电荷为先,而是把重心放在“磁”上。
最近,一支来自中国台湾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Electronics》上发表了新的研究结果。简单来说,就是解决了SOT-MRAM(自旋轨道转矩磁随机存储器)的结构脆弱难题,让这个超新存储芯片能安安稳稳地度过400摄氏度的制造流程。
要想了解这个前沿技术,我们要先讲讲“老”技术。

都知道我们常用的手机、电脑都有三种存储芯片,分别是快存快取的SRAM(静态存储器)、担当系统主内存的DRAM(动态存储器)以及负责长期存储的Flash(非易失闪存),前面说的NAND Flash就是非易失闪存的一种。
但这三种都不是完美的技术,要么会断电就丢失数据,要么存得比较慢,业界一直想把它们换掉。备选的有几种,我们要讲的是其中最被看好的“候选人”,也是最接近产业化的一种“MRAM”,即磁随机存取存储器。
02、给内存加上“磁力”
我们上面说到的三种存储器都是传统“电荷型”记忆体,在制程进入10nm(纳米)后,都会出现发热、可靠性下降等问题。
其中,SRAM的问题最大。它是利用晶体管的开关状态来存储数据,只要通电,数据就能一直保持,不需要“刷新”,所以是“静态”的。目前最快的存储技术都用在这块,为的就是能够跟上CPU的运算速度。
SRAM每一个控制单元就像是需要通电才能维持的跷跷板;而在晶片上,这样的小单元有数十亿个,都需要电来同时撑住它们、保持平衡。这么一来,就会产生庞大的静态功耗或者漏电流,整个芯片烫手得很。
而且每个存储单元每个0和1都需要好几个晶体管来“伺候”,导致成本高、密度低、功耗较大,这就带来了“可微缩性挑战”。

产业界这么多年遍寻各种替代方案,想彻底颠覆SRAM的制造难题,找来找去还是MRAM离产业更近。简单来说,就是更强、更快还最接近商用化。
MRAM的“M”代表的是“磁(magnetic)”,与传统的SRAM不同,MRAM不以电荷或电流存储数据,而是由磁性隧道结(MTJ,Magnetic tunnel junction)的磁性存储数据。它并不是新鲜概念,其实已经有很久的历史,现在主要攻克的都已经是第三代MRAM。
第三代MRAM技术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施加电压改变磁各向异性,使得磁矩发生翻转的“VCMA-MRAM(压控磁各向异性MRAM)”;另一种就是开头论文中提到的SOT-MRAM,通过在重金属层中通入面内电流使得磁矩发生翻转。
这么解释还是有点抽象,我们可以换个方式理解。想象一下,每个存储单元都有一个小磁铁,磁铁本身就代表一个比特,它固定在某个位置,可以朝上也可以朝下,这个磁铁翻转的方向就代表“0”和“1”。
这么一来,如果我们要存什么资料,只需要一通电就能产生自旋轨道力矩,也就是SOT(spin-orbit torque),进而翻转磁极向上或是向下。注意!就算这个时候断电,磁极依然会保持之前的转向,记录信息更久这就是“非挥发”的特性表现。
不仅断电不丢,还比传统闪存写入快得多的SOT-MRAM就成了最受瞩目的下一代存储技术,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等芯片大厂几乎都有押注。
03、建成“防火墙”,让芯片稳过400℃“火劫”
不过电流在SOT-MRAM上并不是直接穿过那个磁铁结构,直接“打它”;而是从它旁边,穿过一条重金属特殊层,让这个流过的电流在旁边产生一种横向的自旋力矩,更像是在侧面推它一把,从而推动磁化方向翻转。

但是SOT-MRAM的核心材料β钨却特别容易在高温下不稳定。β钨的自旋霍尔效应很强,能用一点点电来反转磁极,但它又很不稳定,很有可能变成没什么用的α钨。
补充一点,钨有两种变型,α和β。在标准温度和常压下,α型是稳定的体心立方结构;β钨只有在有氧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出现。理论上,它在630摄氏度以下是稳定的,在630摄氏度以上又转化为α钨,并且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
芯片制造流程中有一段叫“高温烘烤”,虽然温度只设置为400摄氏度,但需要连烤数小时,足以让β钨的原子获得能量,到处乱跑直到“变型”。
那预防的方式就从材料入手呗。上文提到的最新研究成果就是把整片的β钨切成多层的薄片,每层都塞入原子级的“钴”,这个钴金属夹层就像“防火墙”,阻止β钨的原子受到高温影响。这么一来就让脆弱的结构变得稳如磐石。

SOT-MRAM的商业化前提是β钨的稳定
经过验证,带有“钴夹层”的SOT-MRAM芯片在400摄氏度的烤炉中,经过10小时的烘烤流程,性能依然顶尖,这简直为SOT-MRAM走出实验室埋下了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