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蝉还在“热呀热呀”的乱叫,立秋却已经悄然而至。立秋与立春、立夏、并称为“四立”,也是古时的“四时八节”之一。立秋节气的到来意味着秋天来到了。立秋时节咱们来聊一聊一些和立秋有关的天文知识。
立秋的天文定义我们把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叫作“黄道”。在中国古代,人们就把黄道一周360°分成了24等份,每一份是15°,对应一个节气。并把春分节气时太阳所在的黄道位置定义为黄道的起点,也就是黄经0°。当太阳在黄道上运行至135°位置时,就到了立秋节气。
立秋时的北斗七星在中国古代,人们就通过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来判断季节变化: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立秋时的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天干“申”,即西南方向。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在告诉我们,秋天的脚步近了。
立秋时的太阳当夏至到来时,太阳的直射点来到了北纬23.5°的北回归线上,达到了一年之中最北的位置。夏至过后,太阳的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等到了立秋时直射点已经移动到了北纬16°左右。这时候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方位逐渐南移,正午太阳的高度角每周降低约1°~2°。北半球白天获得的太阳辐射总能量明显减少,天气开始变得凉爽起来。
立秋是哪一天我们发现有的年份立秋是8月7日,有的年份却是8月8日,偶然也有的是8月9日这一天。立秋具体是哪一天是由太阳黄经达到135°的时刻决定。由于地球公转速度是不均匀的,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快,在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慢,因此每年立秋的时间并不固定。例如,2023年的立秋为8月8日2点22分41秒,2024年为8月7日8点1分57秒,今年2025年为8月7日13点51分19秒。
立秋的昼夜长短变化每年的夏至是北半球白天最长的一天,夏至过后,北半球的白天时间开始变短,但是变化并不明显。当到了立秋时,白天时长明显缩短,但仍是“昼长夜短”。以北京为例,夏至时白天的长度大约15小时15分钟,而到了立秋时,白天的时长约为13小时45分钟,比夏至时缩短了大约1小时30分钟。立秋过后,白天时间继续缩短,黑夜继续变长,等到了秋分这一天,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是昼夜平分的。
立秋时太阳所在的星座在西方的天文体系中,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对应“黄道十二宫”。立秋时的太阳正位于巨蟹座中,而在夏至时,太阳还处于双子座中。
立秋后的气候变化虽然立秋在天文上标志着秋天的开始,但在气象学意义上,立秋并不等同于入秋。因为地球表面有大气层,海洋和陆地的分布也很复杂,这些因素使得气温变化存在滞后性。所以,立秋后往往还会有一段炎热的日子,民间称之为 “秋老虎”。不过随着太阳辐射能量的持续减少,气温终究会逐渐下降,秋天的凉意也会慢慢弥漫开来。
关于立秋,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知识呢,一起聊一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