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空气一来,门诊里血压飙升的患者就开始扎堆。很多老年人一进门,第一句话就是:“医生,我血压怎么突然蹭蹭往上冲?”

秋冬季节是高血压并发症的高发期,尤其是已经在服用降压药的患者,更容易陷入一些被忽视的用药误区和身体风险。
一项针对我国北方城市老年高血压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入冬3个月内,患者因血压波动而就诊的比例上升了42%。这不是简单的“天气冷了”,而是体内多种机制交织下的复杂反应。
先说症状。典型表现就是血压忽高忽低,有的患者清晨血压高得吓人,下午却低得头晕想吐。还有人觉得心慌、失眠、手脚冰凉,甚至胸闷气短。这类波动性的高血压,比稳定高血压更危险,它像一根隐形的绳子,慢慢勒紧心脑血管,直到某天突然断裂。

为什么冷空气一来,吃药反而“控不住”血压了?这背后的机制比我们想象复杂。寒冷刺激会导致血管收缩、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就会让血压“被动升高”。此时,如果还按照夏季的剂量吃药,可能不仅控制不好血压,还会引发低血压、心率异常等副作用。
下面这7个隐患,正是秋冬季节高血压患者最容易踩的“坑”。第一,忽视清晨血压异常升高。多数降压药服药后维持时间在12到24小时之间,而清晨是交感神经最活跃的时段,血压也最容易飙升。
如果药效覆盖不到这个时间段,就会出现所谓的“清晨高峰”。研究指出,清晨高血压与中风风险增加3倍以上有关。但很多人早上血压高了还在怪天气,殊不知可能是药效断档。

第二,过度依赖单一药物。很多患者吃的是一种老药,比如氢氯噻嗪或者硝苯地平控释片,这些药夏天吃着没问题,但到了秋冬,单一机制的药物往往应对不了复杂的血压波动。
临床上,我们更推荐联合用药策略,比如钙通道阻滞剂联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这样才能双重作用,控稳血压。
第三,药物代谢变慢,副作用上升。寒冷状态下,人体的肝肾代谢功能会受到影响,降压药的清除速度下降,容易在体内堆积,导致头晕、乏力、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尤其是老年人肝肾功能本就减退,这种影响更加明显。

第四,忽视低血压的“假象”。有些患者秋冬觉得头晕,以为是血压低了,结果一测,血压并不低。这背后可能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是吃药后血压突然下降,但随后又反弹上去,造成“过山车”式波动。这种情况非常危险,容易增加脑卒中风险。
第五,联合感冒药引发血压飙升。天气一冷,感冒增多,很多人自己在药店买些含伪麻黄碱的感冒药,结果吃完后血压蹭蹭往上走。伪麻黄碱本身就是升压的“帮凶”,如果再加上降压药和寒冷刺激,血压控制将更加混乱。
第六,运动方式不当,反而风险增加。很多人以为“多运动能降压”,但冬天清晨空气冷、寒气重,这时候去晨跑反而容易诱发心梗或脑卒中。

临床数据显示,冬季早晨7点到9点是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运动可以有,但得选对时间和方式,比如中午阳光好的时候散步,而不是天刚亮就出门。
第七,饮食结构变化导致钠摄入增加。冬季大家爱吃腊肉、火锅、咸菜汤,这些都含有大量钠盐。钠摄入增加会直接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上升,让降压药的效果大打折扣。一个小细节是,很多人冬天爱喝的鸡汤、牛骨汤,其实含钠量不低,喝多了也容易让血压涨起来。
说到这,我们还得回头看看一个老话题:高血压不是“治好”的病,而是“控制住”的病。控制的关键在于“稳”,而“稳”的核心,就是要根据季节、体质、症状不断调整策略。不是说吃了药就可以高枕无忧,更不能一年四季一个剂量到底。

再举个生活化的例子。想象你的血管是一根橡皮水管,夏天水压小,水管软,药物控制起来也容易。但到了冬天,水压变大,水管变硬,药物的“调压阀”功能就会受到挑战。
如果不更换“阀门”或调整“水管结构”,再怎么开关也控制不好水流。同理,降压药的选择和剂量也必须随环境变化而动态调整。
那到底怎么做才靠谱?下面这些建议,操作性强,建议高血压患者和家属收藏——每天早晚固定时间测血压,记录数据,并带着记录表定期回医院复诊,不要靠“感觉”判断血压。

如果出现清晨血压偏高,建议与医生沟通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时间,比如将一次性长效药物改为早上服用,或加用短效辅助药物。不要擅自加药或停药,有任何不适应先咨询医生,特别是头晕、乏力、胸闷等症状出现时。
避免在气温最低时段外出锻炼,尤其是清晨5点到9点。运动建议在室内进行,如太极、瑜伽、拉伸等温和方式。饮食方面,严格控制咸菜、火锅汤底、腊肉等高钠食物,每日钠摄入控制在5克以下,可以用柠檬汁、香料等代替食盐调味。
如果需要服用感冒药,一定要提前告知医生正在服用降压药,避免药物冲突引发血压异常。家庭中备有血压监测仪的同时,也建议备一个简易体温计和心率计,帮助判断身体状态是否异常。

部分患者在冬季会出现“隐匿性高血压”,即诊室血压正常,但日常生活中血压偏高。这种情况在佩戴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后才被发现,临床上称为“白大衣后高血压”,风险并不比持续高血压低。建议有条件的患者每年冬季进行一次动态监测,评估真实血压波动情况。
任何时候都别把降压药当成“万能钥匙”,它只是帮助我们稳住血压的一部分,还需靠我们在生活细节中去配合、去发现、去调整。
从医学角度来看,冷空气并不可怕,怕的是你低估了它对身体的影响。血压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的是整个心血管系统的状态。只有我们真正重视它,学会与它“和平共处”,它才不会在关键时刻给你“背后一刀”。

健康从来不是某一件事做对了,而是一连串小事做对了。愿每一位正在服用降压药的朋友,都能在这个冬天,将血压“稳”稳地放在掌心,而不是被它牵着鼻子走。
参考文献:
[1]王宏志,李娜.中国北方老年高血压患者冬季血压变化规律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3):202-206.[2]赵荣,陈立新.冷刺激对高血压患者交感神经兴奋性影响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24,21(12):145-149.[3]刘静,黄玉红.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观察及其对血压变异性的影响[J].现代药物与临床,2022,37(1):87-9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