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等得花都谢了,HR还在画饼
最近有位群友遇到了烦心事。他上周面试了一家公司,已经走到了最后一轮终面,业务大领导明确表示不需要再复试,等HR负责人结果通知就好了,看起来胜利在望。
这家公司是他梦寐以求的目标:钱多、离家近,虽然工作内容不少,但性价比极高。面试结束后,他满怀期待地等待下一步好消息。
HR最初说面试后的下周一会给回复,结果周一没等来HR的消息。一直等到周四下班马上周五了,等得花儿也谢了,他心态有点绷不住。
这种情况并不奇怪,等待中的不确定感最是折磨人。他回忆面试过程时说道:以往的面试经验告诉自己,面试好不好基本当场就能感觉出来,结果通常也会很快告知。为什么这家公司如此墨迹?
让他困惑的是,HR还一直给他画饼:“领导很欣赏你”“和你聊得很愉快”“我们需要你这样的人才”......饼给了不少,却始终没有实实在在的结果。
02 HR为什么打“太极拳”
招人的HR属于人力资源部门,有的公司叫招聘调配部,他们的职责就是按照业务部门的要求,在公司的预算内招到合适的候选人。跟求职一样,招聘也不是一蹴而就。站在HR的角度看来,2到3个月内招到1个合适的人选,这个时间跨度是合理的。
候选人如果是在职状态,从提出离职到入职,也需要至少2周到1个月的交接时间。在这个时间内,HR要面试不同的候选人,这会增加面试次数,优中选优,直到筛选出满意的2到3个可以发offer的候选人,发给业务部门领导去最终做决策。
业务部门的领导一般是比较忙碌的,每天文山会海是常态,他们的工作日程通常都是排满的,所以时间比较难约。HR也是人,也要下班,本身就很少见到HR加班。换句话说,HR加班招人说明公司流动性很大,连HR都不得不加班,那愿意来的人就更少了。
此外,还包括且不限于以下种种原因:
流程延迟:大公司的招聘流程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签字同意,任何一个环节的延迟都可能导致整体进程变慢。前面说了领导们都很忙,很多下了班才去公司系统里审批业务节点。
职位优先级调整:可能公司内部对这个职位的紧急程度有了重新评估。原本急聘的岗位,因为业务规划调整导致暂时冻结或降低级别,比如从资深工程师/专员降成普通职员需求,再比如项目产出不达目标预算被砍,就需要暂时冻结招聘,甚至开始裁员,HR从招人变成了裁人。
后备人选比较:你可能只是他们的备选人,HR正在等待第一候选人的回复。前面说会留下2到3个参加终面,但是offer是发给1个人的,只有第一个候选者确认不接这个offer或报到时间过分悬殊或超时不回复,才会联系第二个候选人准备发offer。
这里面一般会给第一候选人2到3天,第二个候选人再2到3天,假如群友是第三个候选人,那就自然要等一周时间。如果前面的候选人因为薪资问题再拉扯几天,甚至用“倒逼法”需要一层一层审批岗位预算上限的增加,那超过2周也是正常的。
预算审批问题:即使你是第一候选者,你的要求薪资也可能超过了岗位年初定的预算,但是暂时没有合适的其他候选人,为了给你特批同样要在系统里提交《预算增加申请》并等待领导们的层层批准。岗位新的预算还在审批中,故无法发offer给你。

03 该不该直接联系面试的业务领导呢?
这是一个需要谨慎考虑的问题。我觉得要分情况。
(1)第一种情况。
HR不懂业务,一窍不通,同时业务领导和你聊得很深入,聊的时间也比较长,甚至主动和你谈及薪资,这就说明你大概率会成为候选人之一,记住,仅仅是之一。当然他不会直接告诉你给多少或者跟你确定工资数额,这个职责不在他那里,但是他有很大的推荐权。
我为什么知道,是因为我的2次个人经验。
2017年校招我进了某地产公司,后来业务领导在某次年会上说,“当初面试了3个候选人,我是推荐先给你发offer的,因为我觉得你最优秀,就看你接不接了,如果不接就会发给第二个人。”他是我的学长,平时在工作中确实帮了我很多,说我是嫡系也不为过,我觉得他说的是真话。
再有就是2020年我跳槽后,也是某次和领导打羽毛球休息时闲聊,领导说,“当初我就是非常看好你的,让HR优先给你发的offer。”
两家公司两个不同的业务领导,竟然说了同样的话。大家可能觉得我是被“套路”了,我觉得应该不至于。能和领导经常打球就算是关系比较近,没必要说假话。而且两个领导都在面试时加了我的微信,说明进一步深聊的意愿很明显。
总结一下:如果领导和你聊得好,互相加了微信好友或留了电话,甚至领导还告诉你说“有任何问题可以联系我”,那直接联系领导问就好了,大大方方没什么担忧。
(2)第二种情况
HR很专业,面试你的人是HRBR或者说是HR部门负责人,那这个HR的决策权占的份量就比较大了。如果没有像第一种情况直接加到业务领导的微信,面试时聊得也不深入,就像走个过场,彼此也没留什么很深的印象,甚至你打电话过去人家都不一定记得起来你是哪位,那还是建议不要越过HR直接找领导了。
你就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样更好。
04 再次联系HR,但采取更加聪明的方法
最佳时机是等到下周初(比如周二),给HR一个合理的缓冲时间。话术需要既表达诚意,又施加适当压力。
可以考虑这样说:
“您好,非常感谢您之前的沟通。我真的很喜欢贵公司的团队和文化,也非常认可这个职位的发展方向。目前我手上已经有一个意向在等我回复,但贵司仍然是我的第一选择。想问问您这边是否能够加快一下流程,给我一个大致的时间表?非常感谢!”
这段话术的精妙之处在于:
既表达了诚意(你们是我的第一选择),又施加了压力(我有其他offer在等)保持了礼貌和职业性(请求而非要求),询问具体时间表(要求明确答复而非模糊承诺)。
通常情况下,这样的表达会促使HR给出更明确的答复,要么是确切的时间表,要么是真实的困境。

05 求职不是盯着一家公司不放
求职时要广撒网扩大命中率,而不是指望一击必中,现实中也基本不存在。
在等待的时候,继续面试其他公司。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能减轻你的焦虑感。好好复盘面试表现,回顾一下面试中是否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即使这次不成,也为下次积累经验。
现实情况是,求职和招聘本质上是一场博弈,信息不对称使得求职者经常处于被动地位。
理解HR的立场很重要:他们经常需要协调多个部门和多个人选,很多时候确实无法完全按照预期时间推进。他们的“画饼”可能并非恶意,主要是为了保持与候选人的良好关系。
归纳总结
最后,记住一个基本原则:口头承诺不值钱,书面offer才是真。
即使业务部门领导当面表示非常欣赏你,也许只是当面的客气,总之在正式offer到来之前,一切都还存在变数。保持希望,但做好两手准备。
求职是一场历时3到6个月的持久战,只要没拿到最终offer入职,都要一鼓作气,海投简历,持续打磨面试经验,经历几次漫长的等待和令人失望的结果,都非常正常。无论如何都要像一个战士一样,一往无前,不要过于沉迷于一城一池的得失,坚持了才有希望。
希望这位群友能早日收到好消息,无论结果如何,都是一次经验的成长!

以上感谢赵东家的干货和心得分享!
之前他的文章见《找工作时,自己投简历和熟人内推,先用哪个更好?》,同样的主题我也写过一篇《找工作时,熟人内推和自己投简历,哪个先?》,大家一起参考,融会贯通。
赵东家是老群友,也参加过我们的线下聚会,这里祝他事业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