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崔桂忠
近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祥瑞家园小区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电梯破坏事件。据《内蒙古商报》报道,该小区50部电梯中有23部的关键承重钢绳遭恶意切割,居民日常出行安全被推至悬崖边缘。这不仅是简单的财物损毁,更是对公共安全底线的公然践踏。

10月23日,呼和浩特市公安局赛罕区分局发布警情通报:警方在接报后迅速立案侦查,已将涉嫌损坏电梯缆绳的毛某某(男,37岁)、高某某(女,37岁)依法刑事拘留。目前受损电梯已全面停用抢修,部分电梯正陆续恢复运行。
此案令人愤慨之处在于其精密的作案设计。毛某某身为前物业电梯管理员,本应是居民安全的“守护者”,却在众目睽睽之下,选择在新旧物业交接的“权力真空期”下手——这个特殊时期暴露出的管理责任模糊、监管机制缺失等系统性漏洞,竟成了犯罪分子的可乘之机。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破坏目标直指电梯的“生命线”承重钢绳,每一道切口都是对生命的漠视,这种利用专业知识实施的“精准犯罪”,不仅展现了其专业判断,更暴露出极端的反社会倾向。将行业纠纷转化为对无辜居民的生命威胁,这种行为已经突破了人性的底线,其造成的心理阴影将长期笼罩在每位住户心头。
从法律层面看,此案亟需突破“唯损失论”的惯性思维。虽然23部电梯的维修费用可以量化,但潜在的生命代价无法用金钱衡量。广州曾有判例确立原则:只要行为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即便未造成伤亡也构成重罪。本案中,作案者的专业背景、破坏部位的关键性、波及范围的广泛性,都指向“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适用。司法机关必须以最严厉的尺度维护公共安全底线,让违法者付出应有代价。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此案暴露了物业管理行业的制度性缺陷。物业交接过程中钥匙管理、权限注销、安全审计等环节的集体“失灵”,折射出当前物业管理体制在责任界定和监管落实上的深层次问题。为何物业交接这类常规工作会存在如此大的安全漏洞?回溯云南弥勒电梯坠落致4死16伤的重大事故,其根源同样是监管缺位与维护失职。这些事件警示我们:当行业规范存在漏洞,专业能力就可能从保障安全的工具异化为实施犯罪的利器。

治理此类“内部人作恶”,需要构建以预防为主的三重防线。法律层面,应坚持“零容忍”原则,在法定刑期内从严惩处,同时建立“电梯安全黑名单”制度,对从业者实施终身禁业等附加处罚,并探索建立“公共安全责任保险”机制,通过经济杠杆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制度层面,亟需推行“物业交接强制安全审计”,将钥匙移交、权限注销、设备检测等环节纳入法定程序,从源头上杜绝作案可能,同时试点“社区安全官”制度,由专业第三方监督关键设施运行。技术层面,应加快推进电梯物联网建设,通过实时监测钢绳张力、运行状态等关键参数,实现安全隐患的自动识别与预警。
从城市治理的宏观视角看,此次事件是一记沉重的警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高层住宅已成为主流居住形态,电梯、燃气、供水等专业设备的安全管理面临着全新挑战。任何一个环节的恶意破坏都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这要求我们必须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从事后追责转向全过程监管。
这23道钢绳切口,割裂的不仅是金属构件,更是社会信任的基石。如果我们不能从制度层面彻底堵住这些漏洞,那么下一次被剪断的可能是燃气管线,可能是供电设施,最终摧毁的是整个城市的安全信用体系。法律的回应必须坚决彻底,让每一个潜在的作案者都清楚:公共安全是不可触碰的底线。制度的完善必须跑在风险前面,让模仿者无隙可乘。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修补,更是对社会基本契约的捍卫——当每个人都能安心地乘坐电梯回家,我们才能说这个社会的基本安全得到了保障。
唯有构建起法律、制度、技术三位一体的防护体系,才能真正筑牢公共安全防线,让每一位市民都能在法治的守护下,安心享受现代城市的便利生活。

☆ 本文作者简介:崔桂忠,曾任92848部队政治委员,海军上校军衔。现任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办公室一级调研员。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