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清朝市井民俗画:25个传统谋生行当,第10个已经彻底消失了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不可否认,清朝是一个失败的王朝。但纵观历史,它依然是中国历朝历代中的佼佼者,在当时世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不可否认,清朝是一个失败的王朝。但纵观历史,它依然是中国历朝历代中的佼佼者,在当时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之匹敌!

那么,生活在清朝的人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清朝市井行当

下面是一些风俗画,真实地描绘了清代街头市井各个行当,人们是如何做小买卖谋生的。有些行当,如今依然存在,但也有一些行当现在已经彻底消失了。图片搜集不易,值得珍藏!

1、打金

在古代,开打金铺从事金银饰品制作的人,俗称"打金师傅"。图中一名师傅在称量,另一名师傅在仔细打制。这是一门传统的细致的手艺活。

2、相士

相士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职业,通过观察相貌和面相,可以推测出一个人的命运和性格。相士一般精通卜筮、堪舆、命理、相术、占梦、择吉等。

3、木匠

木匠,是一种古老的行业,主要从事制作家具或其他木制品。使用的工具有:斧头、刨子、凿子、锯子、墨斗、鲁班尺等。木匠常把鲁班称作他们的祖师爷。

4、卖风筝

风筝,又名“纸鸢”,起源于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制作工艺。山东潍坊被誉为“世界风筝之都”。图中一个孩子正在挑选购买风筝。

5、编竹器

图中一名匠人正在用竹篾制作成各种容器。竹编是中国古代工艺利用最早、用途最广、影响最深远的竹制品之一。

6、制鞋匠

手工制鞋匠正在制作鞋子,制作过程复杂且精细。图中制鞋匠面前,摆放着好几双已经制作好的布鞋,看上去很精致。

7、补锅匠

补锅,是过去手工作坊中的一种职业。能补铁锅、补搪瓷器皿、补铝锅水壶等。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手传统手艺慢慢地消失了。

8、江湖郎中

郎中,过去指医生。江湖郎中,指的是那些摇著串铃四处流浪或摆地摊卖药的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街头,还能见到江湖郎中在摆摊。

9、卖空竹

一个孩子想买空竹,摊主现场给他演示如何抖空竹。抖空竹其实是一种传统杂技节目,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10、拉洋片

拉洋片,又叫“西洋镜”。是一种民间的游戏器具,匣子里面装着画片儿,人们透过匣子上的圆孔观看里面的画片儿,内容一般是反映外国的风土人情。

11、卖元宵

元宵节前后,街头一个小吃摊的炉子上放着锅,锅里煮的是元宵。一名食客坐在凳子上,正在品尝元宵。

12、卖西瓜

在清代,街头卖西瓜,可以切开来卖,顾客现场品尝。这样的西瓜摊位,一般在火车站等人流量大的地方。

13、磨剪子戗菜刀

磨菜刀匠人李康这凳子,带着工具走街串巷,嘴里还吆喝着“磨剪子戗菜刀!”有需要戗菜刀的,匠人可以随时停下来为顾客服务。现在已经很少能见到他们的身影了。

14、卖热豆腐

两名食客坐在凳子上,摊主正在给他们调配热豆腐。热豆腐是一种传统美食,做法简单色香味俱全,让人百吃不厌。

15、金石刻字

一名刻字师傅正在雕刻印章。他们主要雕刻金石印章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刻字起初源于官衙府邸及楼台庙宇的牌匾、对联。

16、铁匠铺

在一家铁匠铺了,两名匠人正轮着锤子,击打砧铁上烧红的铁块。经过不断打制,就能称为各种成产和生活工具。

17、制桶匠人

一名制桶师傅,正在将很多木条贴合在一起,制作成木桶。这也是一门传统手艺,如今已经见不到这样制作木桶了。

18、制作皮鼓

在一家手工作坊里,两名师傅正在制作皮鼓。地面上摆着几个制作好的小鼓。

19、制作衡器

在过去,没有电子秤。人们使用的是传统的杆秤。制秤师傅正在用木钻,在秤杆上钻孔、制作刻度。这也是一门传统手艺。

20、锔瓷匠

在过去有种职业叫“锔瓷匠”,他们能对已经损坏的瓷器进行修复,最大程度还原瓷器的完整性。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可见,锔瓷是一种要求很高的职业。

21、卖点心

摊主的摊位上,摆放着各种点心。木桶上写着“张记,关东米糖”等字样。一名顾客正在摊位前挑选点心。

22、石碑刻字

图中,两名石匠正在雕刻碑文。我国制碑的俗习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碑的出现。

23、做鞋底

清朝街头,一名男子正在制作鞋底。首先量好顾客的脚的尺码,然后现场制作鞋底。鞋底拿回家装上鞋面就行了。

24、制壶匠

街边一名男子正在制壶,他将铁皮剪成各种形状,然后经过折弯、打制,一把水壶最后就制作好了,坚固耐用,滴水不漏。

25、卖五金器具

清朝时期,街头一名男子在摆摊卖五金。有铁锅、菜刀、钉子以及各种铁制用品。一名男子蹲在摊位前挑选商品。

结束语:回看上面清代市井生活,25个传统行当让人印象深刻。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谋生,很了不起。如今,图中的很多传统行当已经消失了,我们也只能通过这些老照片,回味它们当年的辉煌时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