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不小心割伤或擦伤,身体通常会启动一套精密的修复程序,在几周内让伤口愈合如初。然而,有一类伤口却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在预期时间内顽固地不肯愈合。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谈论的主题——慢性创面。
什么是慢性创面?医学上通常认为,如果一个伤口在接受规范治疗超过4周后,仍未出现明显愈合倾向,就可以被定义为慢性创面。
慢性创面的四大“元凶”慢性创面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潜在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常见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种。
1. 糖尿病足溃疡
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和神经,血管病变导致下肢供血不足,修复物资运不过去;神经病变导致感觉迟钝,患者容易因不当摩擦或压迫受伤而不自知,形成溃疡。这是最典型的慢性创面之一。
2. 静脉性溃疡
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血液回流不畅,淤积在下肢。血液淤积导致组织营养不良、水肿和炎症,通常发生在小腿下段,俗称“老烂腿”。
3. 压力性损伤(褥疮)
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特别是卧床或坐轮椅的失能人群。持续的压力切断了局部组织的血液供应,导致组织缺血、坏死。
4. 动脉性溃疡
动脉硬化导致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肢体严重缺血。组织如同“旱死”,创面疼痛剧烈,创面常干性发黑。
除了以上四种,严重的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营养不良等,也可能导致慢性创面。
慢性创面的危害慢性创面不仅仅是“伤口不好”那么简单,其危害是多方面的。
1. 严重感染 长期敞开的创面是细菌滋生的温床,可能导致骨髓炎,甚至败血症,危及生命。
2. 巨大的痛苦 持续疼痛、异味、渗液,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活动和社交,导致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3. 沉重的经济负担 漫长的治疗周期、频繁的换药,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照护压力。
4. 截肢风险 糖尿病足和动脉性溃疡若控制不佳,最终可能面临截肢的悲剧。
此外,长期的病痛和社交隔离,还容易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现代治疗 从“干等”到“主动出击”
过去“晾着干”或单纯涂药膏的传统方法,对慢性创面往往无效。现代伤口治疗强调“伤口床准备”和“主动干预”,核心是创造一个利于愈合的微环境。
1. 全面评估
首先明确创面的根本病因,治“本”是关键。
2. 专业清创
医生会清除伤口上的坏死组织、腐肉和细菌生物膜,为新生组织扫清障碍。
3. 新型敷料的应用
告别普通的纱布,根据伤口情况“量体裁衣”。具体而言,渗液多用泡沫敷料,有感染用银离子敷料,促进愈合用水胶体敷料。
4. 前沿治疗技术
1)负压伤口治疗(NPWT):用设备持续吸引,清除渗液、减轻水肿、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2)皮肤移植/组织工程皮:对于大面积缺损,采用自体皮或人工皮肤进行覆盖。
预防胜于治疗对于慢性创面的高危人群,预防至关重要。
1. 糖尿病患者
严格控制血糖,每天检查双脚,特别是趾缝,穿合适的鞋袜,洗脚水温不宜过高,防止受伤。
2. 久卧者
定时翻身,使用减压垫(如气垫床、静态床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3. 静脉问题者
穿戴医用弹力袜,抬高下肢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静坐。
4. 所有人
均衡饮食,保证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摄入,因为它们是组织修复的原料;积极治疗原发病;对超过2周未愈的伤口保持警惕。
慢性创面是一个需要被正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它提醒我们,身体上一个看似微不足道、久久不愈的破口,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健康危机。若遇此类问题,请立即前往医院的伤口造口门诊、烧伤科、内分泌科或血管外科等科室寻求专业诊疗。科学的认知和积极的干预,是打破愈合“停滞”的关键。
【重要提醒:本文出于科普之目的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诊疗之依据,具体请就医并遵医嘱】
【来源:桂阳县中医医院外科 徐敏芳】
【编辑:Y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