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离场,是中年的必修课。
父母走了,从此就没有家了,即使回到故乡,也再找不到曾经的温暖、体面和热闹。
哪怕是曾经亲密无间的兄弟姐妹,彼此之间的联系和感情也会迅速降温,有事的时候,带着一点礼物上门;平时的时候,就成了朋友圈点赞的交情,心照不宣的客气和疏远。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人到中年,终究要经历和父母的离别,和兄弟姐妹的离散,过得幸福的人,都懂得把自己的小家,放在第一位。

01
父母走了,大家庭就散了
关于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有句话说得很真实:
“人这一生会和兄弟姐妹有两次疏远,一是各自成家的时候,二是父母不在的时候。”
手足之情是一世的情缘,却也很脆弱。
有了各自的小家之后,彼此就成了亲戚。可一旦失去了父母这根凝聚手足情了丝线,兄弟姐妹就会像断了线的珠子,慢慢的离散在天涯,一点点的疏远。
55岁的赵姐,一点点感受到了这种人情冷暖。
当初母亲还在世的时候,逢年过节,兄妹三人都会拖家带口往回奔,孩子们的嬉闹声,兄弟姐妹的喧闹声,伴随着父母的嗔怪和厨房里氤氲的饭菜香气,那就是满满的过年过节的团圆气息。
那时候,只要遇到年节,大家都会急急忙忙的往家里赶,往父母身边赶,哪怕千里奔袭也不嫌辛苦。
再后来,母亲因病去世了,家里没有了主心骨,也没有了饭菜香,兄弟姐妹再次回去时,家里的氛围明显冷清了。
直到父亲也去世,兄妹之间的相聚,就断崖式下跌。
最初还有父母后事的牵绊,一年还有三四次团聚。等到父亲的三年孝期满了,这种团聚,就成了例行的一年一两次。平时的联系也很少,因为彼此之间,没有了太多的共同链接和共同话题,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暮年时,杨绛先生曾经感慨地说:“我的阿弟,我们曾亲密得如同一个人,后来,也终于像亲戚一样来往了。”
父母在,家就有锚;父母走了,亲情就失去了坐标。

02
中年人的幸福秘诀,在于自己的小家
那么,中年人的幸福,究竟藏在哪里呢?
置顶自己的小家,经营好自己的小家,但是人到中年幸福的秘诀。
56岁的杨大哥,是大家庭里的长子,也是大家庭里最有出息的一个人。多年以来,他一直将大家庭放在自己小家庭的前面,无论是赡养父母,还是帮扶兄弟姐妹,托举侄儿侄女,他都不遗余力,甚至无数次损害小家庭的经济利益,来帮扶父母兄弟。
因为这件事,杨大哥和妻子没少闹矛盾,如果不是因为心软,又害怕儿子变成单亲家庭,杨大哥的妻子早就离婚了。
为大家庭全心全意付出了20多年,杨大哥一直以为,自己的付出一定会有回报,兄弟姐妹会领自己的情,侄儿侄女会尊重自己,孝顺自己。
但现实却狠狠地打了他的脸。
父母还在的时候,兄弟姐妹都还承情,对杨大哥很尊重。
但父母走了之后,一切就变味了,兄弟姐妹基本是,有事时就找他,没事时心里就没有他,逢年过节有个短信问候,就已经是最高的礼节。
更让杨大哥伤心的是,当他生病住院,需要人照顾时,为他跑前跑后的,只有他的妻子和儿子,而受过他很多帮助的兄弟姐妹和侄儿侄女,却只是象征性的表示了一下慰问。
那一次,杨大哥才真正看透了人生。

能力范围之内,帮扶手足,是情分。守护好自己的小家,才是人生的根基。真正懂得人生大智慧的人,都明白一点:孝顺父母,但不会愚孝;疼爱手足,但不会越界;只有自己的小家,才应该永远置顶。
手足变成亲戚,是人生的自然规律。
把人生的重心收回来,把自己的小家经营好,才能告慰父母,才能真正的享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