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面司马金龙漆屏上的列女故事,比《女史箴图》还早80年!”站在大同博物馆“魏都平城”展厅,文物修复师王师傅指着展柜里的彩绘漆屏说,“你看这朱红底色、鎏金边框,北魏贵族的生活美学,全藏在这0.1毫米的漆层里。”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山西省第二大综合性博物馆”,大同博物馆以“城市历史的立体档案”定位,收藏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11万余件文物,串联起大同从“北方边陲”到“三代京华”(北魏都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的文明轨迹。2024年国庆假期,这个藏在古城西南隅的“历史盒子”日均接待游客超8000人次,其中35%为亲子家庭,20%为高校历史系研学团。
“大同博物馆的魅力,在于它‘用文物讲城市’的叙事逻辑。”大同市博物馆馆长张亮介绍,博物馆建筑本身便是“历史的切片”——主体建筑模仿北魏平城“明堂”形制,青铜鼎造型的馆徽暗合“礼器重镇”的基因,连庭院里的夯土墙都复刻了北魏城墙的肌理。“这里不是冰冷的展柜,而是一座会呼吸的‘城市客厅’。”
文明密码:从“边塞小城”到“三代京华”的文物叙事大同博物馆的故事,始于一块“石破天惊”的陶片。
1952年,大同市御河东岸出土的“北魏司马金龙漆屏”,揭开了博物馆的建馆序幕。这件长80厘米、宽20厘米的彩绘漆屏,以连环画形式讲述“娥皇女英”“周太姜”等列女故事,人物衣纹用沥粉贴金技法勾勒,与东晋顾恺之画风一脉相承。它的发现,不仅印证了北魏定都平城(今大同)时的文化繁荣,更将大同推上了“北朝艺术起源地”的坐标。

馆内11万件文物,按“历史脉络+主题单元”展开,最震撼的是三大核心板块:
第一单元:文明曙光——从旧石器到秦汉的“边塞烟火”大同地处“晋冀蒙交界”,自古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的交汇带。展厅里,一件距今2.8万年的“大同峙峪人”石镞,用燧石磨制而成,尖端锋利如刃,见证了早期人类的狩猎智慧;汉代“雁鱼灯”则藏巧思——灯体作鸿雁衔鱼状,鱼腹中空储油,烟炱通过雁颈导入雁腹溶解,环保设计比欧洲早1500年。“别小看这些‘老物件’,它们证明大同早就是‘文明十字路口’。”讲解员小吴说。
第二单元:魏都平城——北魏王朝的“黄金70年”这是全馆最“高光”的展区。除了司马金龙漆屏,还有:
云冈石窟“缩小版”:按1:10比例复制的第20窟露天大佛,配合3D投影,还原北魏皇家开窟的恢弘场景;
波斯银币与罗马玻璃器:北魏与丝绸之路的商贸证据——展厅角落的玻璃碗,经检测来自地中海东部,说明平城已是“国际都会”;
陶俑军阵:100余尊北魏骑兵俑列队而立,甲胄细节清晰,连马镫的皮绳纹路都保留下来,还原了“北魏虎师”的骁勇。
第三单元:辽金西京——草原与中原的“艺术共生”大同作为辽金陪都“西京”,是当时北方佛教中心与手工业重镇。这里能看到:
辽代三彩器:绿釉贴花凤首瓶,凤鸟喙衔珠串,羽毛用刻刀划出细羽纹,比唐三彩多了几分“草原的粗犷”;
金代壁画墓:复制了大同市宋庄辽墓的“出行图”,骑士戴皮帽、穿圆领袍,牵骆驼载货物,展现“茶马古道”的民间贸易;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模型:虽非原件,但通过1:20缩放,可看清“天宫楼阁”木构建筑的斗拱细节——这是辽代小木作的巅峰之作。

大同博物馆位于大同市平城区太和路,毗邻大同古城墙,适合与华严寺、善化寺、九龙壁组成“古城文化一日游”线路。
交通与入馆公共交通:
大同市区:乘64路、65路公交直达“大同博物馆”站(车程20分钟,票价1元);或打车(约15元,10分钟)。
外地抵达:大同云冈机场乘机场大巴至市区(20元,30分钟),转乘公交;高铁至大同南站,乘快速公交605路(30分钟,票价3元)直达。
门票与开放时间:
免费开放(需提前1天在“大同市博物馆”公众号预约,每日限流1.2万人次);特展(如“北朝艺术特展”)需另购20元/人;开放时间9:00-17:00(16:3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
服务与设施导览服务:提供人工讲解(中文50元/场,10人内;英文80元/场)、语音导览器租赁(20元/台,含基本展陈讲解)、微信小程序“云导览”(免费,扫码听文物故事)。
亲子设施:设有“儿童探索区”(提供文物拼图、陶泥捏塑工具)、母婴室(配备温奶器、尿布台);定期举办“小讲解员培训”“文物仿制手工课”(需关注公众号报名)。
餐饮与休息:馆内“平城食肆”餐厅提供大同刀削面、羊杂粉等本地小吃;二楼观景平台可俯瞰古城墙,适合休憩赏景。
深度玩法:三条路线,解锁“博物馆的正确打开方式”1. 历史主线线:跟着朝代逛(推荐时长:3-4小时)路线:序厅(看大同地形沙盘)→“文明曙光”→“魏都平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出口。
亮点:
序厅沙盘:一眼看尽大同2300年:1:1500比例的动态沙盘,标注了北魏平城、辽金西京、明清大同城的变迁,配合投影讲解“城墙如何从夯土变砖包”“御河如何成为漕运要道”。
明清重镇展区:大同的“军事DNA”:展出的“隆庆和议”文书、明代火铳、清代边贸账册,还原了大同作为“九边之首”的军事地位——墙上挂着一句民谣:“大同婆娘大同墙,大同城墙赛北方”,道尽这座城的硬核过往。
2. 文物精读线:与“国宝”对话(推荐时长:半天)路线:“魏都平城”展厅(司马金龙漆屏)→“辽金西京”展厅(三彩凤首瓶)→数字馆(看云冈石窟第6窟球幕电影)。
亮点:
司马金龙漆屏:细节里的“北魏生活”:导览员会用放大镜指给观众看:“屏风背面有‘太和八年’铭文,说明是北魏孝文帝时期的文物;漆层用的是夹纻胎,轻便又防潮,比木胎高级多了。”
数字馆:给文物“拍CT”:球幕影院播放云冈石窟第6窟的“数字修复记”,通过X射线扫描,观众能看清佛像内部的支撑结构,“原来大佛背后还藏着北魏工匠的‘施工日志’!”
3. 亲子互动线:在玩中学“大同故事”(推荐时长:2-3小时)路线:儿童探索区→“文物小课堂”(每周六10:00/15:00)→“陶泥工坊”(需预约)。
亮点:
文物小课堂:北魏骑兵俑的“装备揭秘”:老师拿出复制品,让孩子们摸骑兵俑的铠甲:“这是皮甲还是铁甲?猜猜看,骑兵的马有没有马镫?”答对的孩子能获得“小考古家”证书。
陶泥工坊:捏个“我的北魏头像”:8岁的小朋友朵朵捏了个“高鼻梁、大眼睛”的北魏贵族像,老师点评:“这发型是‘十字髻’,符合北魏女性的流行款!”作品晾干后可邮寄回家,变成独一无二的“大同记忆”。

“大同博物馆的价值,不仅是藏文物,更是‘激活城市记忆’。”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赵老师指出,博物馆通过“文物+场景+科技”,让“北魏都城”不再是课本上的名词——司马金龙漆屏前的AR互动,能让观众“看到”北魏贵族在屏风前读书的场景;辽金三彩器的成分分析,揭示了当时“草原釉料+中原工艺”的贸易网络。“它让市民知道‘我从哪里来’,更让游客明白‘大同为何独特’。”
温馨提示:做有准备的“历史访客”最佳参观时间:春秋季(4-5月气候宜人,9-10月避开暑期人流);周一闭馆,建议错峰。
参观礼仪:禁止触摸展柜(尤其是漆木器、陶俑);拍照关闭闪光灯(书画类文物对光线敏感);讲解时保持安静(团队讲解区设隔离带)。
延伸体验:参观后可登大同古城墙(距博物馆1公里),从城墙上俯瞰博物馆建筑,感受“古今叠影”;步行10分钟至华严寺,看辽金建筑与博物馆里的“辽金文物”形成空间对话。
游客说:“这里的历史,比电视剧还鲜活”
“带孩子来之前,怕他觉得枯燥,结果在‘儿童区’玩了三小时。”太原爸爸张先生翻着孩子的手工作品,“他用陶泥捏了个北魏骑兵俑,说要‘送给大同的小朋友’——这大概就是博物馆最好的教育意义。”
结语
大同博物馆很小,小到站在司马金龙漆屏前,能看清每一道漆裂的纹路;大同博物馆又很大,大到装得下2300年的城市变迁、装得下草原与中原的文明对话,更装得下一个民族对“根”的追寻。
当你触摸陶俑的甲胄,当你仰望辽金的穹顶,当你听孩子兴奋地说“我捏了个北魏叔叔”——你会懂得,所谓“博物馆”,从不是文物的仓库,而是城市的“时光机”,是历史与当下最温暖的相遇。
下一次来大同,别只看古城墙。来博物馆吧,看一眼北魏的漆屏,摸一摸辽金的陶片,你会看见,一座博物馆如何用最质朴的方式,讲述着“大同从未褪色的辉煌”。
(注:特展信息及活动安排请关注“大同市博物馆”官方公众号;部分珍贵文物需在指定区域观赏,请勿倚靠展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