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绣娘柳若萱被当地人誉为"神针",始于她十六岁那年绣的一幅《百蝶图》。蝶翼薄如蝉翼,在日光下竟能映出七彩流光。

自此,苏家绣坊门庭若市,可若萱始终在等一个能读懂她绣品心事的人。那年元宵灯会,她在枫桥遗失一方绣帕。三日后,寒门书生顾清远登门送还。帕上多了一行墨迹,将她绣的"月下独酌影成双",对上了"花间对弈棋未央"。"好一个'花间对弈'!"若萱惊喜地望着眼前青衫书生,"公子可知这'影成双'的深意?"清远浅笑:"月下独饮,形单影只,却绣'影成双',想必姑娘在等待那个能让影子成双的人。"一语道破心事,若萱双颊飞红。此后清远常来绣坊,二人品茶论艺。

次年春闱,清远启程赴考。临别,若萱向他展示一幅未完的《比翼连理图》,只绣了一只彩羽鸟儿。"待你归来,再绣另一只。"谁料清远这一去,竟在京城掀起波澜。殿试之上,他所作的《安邦策》十六篇,从漕运盐铁到边关防务,见解精辟,文采斐然。龙颜大悦,亲点其为新科状元。

就在喜报传回苏州的同时,西域突发变故。番邦使节在朝堂上提出诸多难题,满朝文武竟无人能应对。清远临危受命,以流利的番邦语言对答如流,更提出开通西域商路的妙策。皇帝当即委以重任,命他率使团西行,这一去,至少三载。临行前,清远给若萱修书一封:"待我打通商路,必携西域奇珍归来,为卿添妆。"若萱收到清远率团出使西域的消息后,日夜盼着他平安归来。由于路途遥远,环境恶劣,文远一直无法再给若萱写信。

整整三年,若萱相思成疾,却仍坚持刺绣《比翼连理图》。此时的清远,他不仅打通了商路,更促成了西域诸国与中原的盟约。回程前,他特意收集了西域特有的金线、彩珠,准备送给若萱做绣料。当他终于回到苏州,看到的却是病榻上憔悴的若萱。"若萱,我回来了。"清远握住她的手,将西域带回的珍奇绣料铺满床前。若萱的病在清远的陪伴下渐渐好转。文远辞去朝中要职,在苏州做了个闲散文官,日日陪在若萱身边。一年后,他们终于完成了当年的约定——共同绣完《比翼连理图》。图中两只彩羽鸟儿相依相偎,一只是若萱三年前所绣,一只是他们共同补绣。雄鸟的羽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雌鸟的羽翼温婉如水。"这一只,是你远行西域的三年。"若萱轻抚雄鸟。"这一只,是我在苏州等待的三年。"她又抚过雌鸟。"如今,它们终于相聚了。"《比翼连理图》在苏州城引起轰动,求购者络绎不绝。若萱却只笑不语,将绣图悬于绣坊正堂,供人观赏。"这不是商品,而是见证,"她说,

一年后的春天,若萱安详离世。临终前,她握着清远的手说:"有你相伴的这四年,真的胜过别人一生的时光。"清远在若萱离去后,将绣坊交给她的弟子,自己隐居乡间。奇怪的是,每个来看《比翼连理图》的人,看到的都不尽相同。有人说图中始终是两只鸟儿相依,有人却说只能看见一只。若萱的弟子说:"图中鸟儿的数目,取决于看画人的心。真心相许者,能看见比翼双飞;心存疑虑者,只能看见形单影只。"这或许就是若萱留给世人的最后一道"针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