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传统礼法,明朝的官员,遇到父母丧,需要解职回籍守制二十七个月,但是特殊的情况,朝廷可以命令官员不必解职,官员可以穿素服办公,也有可能官员在守制未满的时候,因为朝廷的需要,而紧急任职,这就是夺情。
万历五年,张居正的父亲死,这时候张居正就面临着是夺情继续任职,还是按照传统礼法解职守制的选择难题。
其实夺情这事,在张居正之前,就有明朝臣子夺情。金幼孜、杨溥、李贤都有过夺情,但是他们的夺情,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动,为什么到了张居正想夺情之时,却引发了轩然大波呢?
这事还得从张居正的改革说起。张居正的改革,得罪了太多的人。这帮看起来有点迂腐的明朝士大夫,如果说他们完全不考虑伦理纲常,只是出于官场的权力斗争,从而反对张居正夺情,那有点不客观,但是如果说他们完全是因为伦理纲常才反对张居正夺情,那也不客观。
这些明朝士大夫该下手的时候,他们的手段也是真挺狠。在可以打击张居正的时候,他们不择手段,张居正的夺情,是他们为数不多,可以在伦理上站住脚,光明正大地反对张居正的时候。所以他们通过反对张居正的夺情,对张居正发动攻击,试图想让张居正屈服。
他们没想到张居正夺情之心如此强烈,也说明张居正这人,其实也是真老道。关于张居正是否应该夺情,是张居正派和倒张派,两派人士官场权力斗争最激烈的时候之一。张居正如果后退,其实就是万丈深渊,不仅仅退出明朝的权力中心,甚至性命不保。
倒张派发起总攻,张居正身边的人,也有劝他退一步海阔天空,接受暂时离开权力中心。其实这些人,因为和张居正是利益共同体,他们反对张居正夺情,一是担心张居正夺情,牵连到他们自身,还有的话,其实还是本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精神,让张居正暂时避开对方锋芒。他们的这些想法,还是官场斗争经验不足。有时候的斗争,既决高下,也决生死。
张居正其实是很明白,隆庆皇帝驾崩后,张居正迅速成为内阁首辅,就他这几年的强势的手段,加上推动改革的必然需要,这几年间,他得罪的人太多了,真有人,会想要他命的。
而且如果想继续推动改革,张居正必然就要继续在明朝的权力中心。一旦他离开了内阁首辅的位置,他改革里的很多东西,不了了之还算是好的,有可能是被全盘更改的局面。
万历五年,张居正父亲的死,围绕着张居正应不应该夺情,明朝官场暂时分为两大派。最后的结果,我们看到了,还是张居正利用他的权力,强势夺情,加上这时候的万历皇帝也意识到,其实他还是离不开张居正。
虽然夺情之事最终如张居正所愿,但是这里面的斗争,为张居正死后被抄家埋下了伏笔。
明朝的官场上,哪有永远的胜利者?
从夏言开始的明朝内阁首辅们,想上任,那得踩着很多人的肩膀。
夏言,他写了一手好青词,进入了嘉靖皇帝的法眼。夏言也很有能力,审时度势,后来身居高位,成为内阁首辅。
但是我们还需要看到,嘉靖皇帝朱厚熜年纪轻轻当上皇帝,然后周旋于杨廷和等臣子之间,这些臣子就算拿出了纲常伦理,但是还是得按照嘉靖皇帝的想法来执行。这就是嘉靖皇帝的老道。
这样的嘉靖皇帝,修仙修道,以求长生,是为了继续维持他的统治。他修仙修道,不代表完全不理政事。
所以,就算夏言受到重用,嘉靖皇帝还是会敲打夏言。这时候,严嵩就变成了制约夏言的一个棋子。夏言这人,性格还是有点高傲,有点看不上严嵩,他当然想不到,最后他竟然成为了明朝被斩的内阁首辅。而他被斩的推手,就是严嵩。
至于严嵩,这个人如果看他前半生,你完全想不到,他后半生会变成那样。他和他的儿子严世蕃,也说不上来究竟谁的青词更胜一筹。反正是都得到了嘉靖皇帝的信任。一度风光无限。
后来,是徐阶用计扳倒了严世蕃,然后,严嵩的死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徐阶这人,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计谋,有手段,也非常有想法的一个人。嘉靖遗诏的处理上,就能看出来,这人关键时候非常果断。在处理嘉靖遗诏的时候,他能绕开高拱,联合张居正,这其实也是想让张居正站队。但是,张居正这时候就体现了他的智慧。
实际上,在后来的隆庆年间里,一度张居正和高拱的关系也是很不错,他两人的关系并没有因为嘉靖遗诏的事情而接着破裂,但是因为嘉靖遗诏,徐阶和高拱的关系是破裂了。
徐阶这人,别看他官场斗争失败,后来致仕,但是他是死在高拱和张居正后面的。也算是熬过他们了。论保命手段,徐阶是有一套的。
高拱成为内阁首辅后,他的行事风格,有和张居正相似的部分,也有完全不同的部分。他和张居正一起推动了俺答封贡。隆庆年间高拱的改革,为后来张居正在万历年间的改革提供了参考。
高拱某种程度上,也是低估了张居正的手段。从隆庆皇帝驾崩,到高拱被逐,到张居正上任内阁首辅,这时间其实并不长,但是一连串的事情发生得非常快,等高拱反应过来,为时已晚。
就是在这样的斗争经验里,张居正一步步走上高位,成为内阁首辅。万历五年,面对着这些人的反对,他当然不会退缩,关键时候,他只能往前。既然已经得罪了那么多人,那么,就继续得罪吧。这也有了后来张居正的强势夺情。
你说张居正有没有意识到,他的结局可能不会太好?
其实照着我的看法,他是有这个心理准备的。他后来病重请辞,万历皇帝不肯放人,这时候,张居正就应该已经意识到,他生命的最后阶段,恐怕是没有告老还乡的那天了。
1582年,即万历十年,张居正死。
张居正死后,不仅功劳被抹杀,而且还被抄家,张家多人惨死。李太后的沉默,万历皇帝的嚣张与绝情,朝堂之上的一些人,他们纷纷站队万历皇帝,批判张居正成了他们的投名状,这些场景都令人感叹人性的复杂。
你活着,才有资格谈利益,谈分配。你死了,再也不能说话了,那么,他们抛弃你的时候,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别指望着谁良心发现,那太难了。
所以,诸君,历史很多时候都告诉我们,努力活下去。即使现在很难,请你坚持下去。只要活着,就有机会。
其实你说读历史,真会以史为鉴吗?很难的,因为人很难跳出人性的局限。这大概是我时常觉得内心非常悲观的原因之一。
但是有时候,又会觉得,世界其实很有希望。这个世界总有一些人,他们愿意为了信念,甚至舍弃生命。这些人,有时候看起来会有一些纯真,但正是这些人,让人意识到,世界上,不仅仅有自私自利之人,也有愿意为了理想,为了信念,不顾一切的人。
张居正,是我读明史,让我觉得很难形容的人,他的身上,有不择手段的一面,有以权谋私的一面。也有人性中光辉的一面,这时候的他,显得有些天真。正是这样的复杂人生,构成了大明王朝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的首辅。
有时候读张居正的故事,总是让我想起来那句话,虽千万人,吾往矣。
一直想为张居正写点文字,一直没有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没想到,从张居正夺情,反而写了这么多。以后还是会写的,张居正在我读的明史人物里,他是很特殊的一个人。
谨以此文,纪念张居正。
史料参考:
《明史》
《明世宗实录》
《明神宗实录》
《暮日耀光:张居正与明代中后期政局(上下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