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孙淑霞:在时代褶皱里书写温情与坚韧

在河南登封这片兼具嵩山厚重与颍水灵秀的土地上,孙淑霞的人生轨迹如一部浓缩的时代叙事诗。1973 年 6 月 5 日,她出

在河南登封这片兼具嵩山厚重与颍水灵秀的土地上,孙淑霞的人生轨迹如一部浓缩的时代叙事诗。1973 年 6 月 5 日,她出生于徐庄乡安沟村,童年在青海草原的青草味中度过,少年在中原乡村的泥土里扎根,青年在跨界闯荡中淬炼,中年在笔墨与善意中绽放。从放羊娃到房产经营者,从乡村教师到报社新闻工作者,从文学写作者到公益践行者,她的每一步都踩在时代的脉搏上,在贫困与机遇交织、遗憾与坚守并存的人生旅途中,以蒲公英般的坚韧扎根四方,用文字记录生活褶皱里的温情,用行动诠释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的生命力与担当。她的故事,是一代基层奋斗者的缩影,更是文学与生活相互滋养、善意与坚韧彼此成就的生动注脚。

草原与乡土:苦难童年埋下的精神种子

1973 年的夏天,徐庄乡安沟村的田埂上还带着晨露的微凉,孙淑霞的出生为这个贫困的家庭增添了新的牵挂。在她 8 岁之前,生命的底色是青海草原的辽阔与苍凉 —— 父亲作为早期响应国家号召赴西北支援建设的一员,带着家人在边疆扎根,将青春与汗水挥洒在这片土地上。父亲爱看书的习惯,如同一束光,穿透了边疆生活的艰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幼的孙淑霞。那些在煤油灯下静静流淌的文字,那些父亲随口讲述的杨家将、封神榜故事,在她心里埋下了对文学的懵懂向往,也塑造了她对 “家国” 与 “奉献” 的最初认知。

8 岁那年,因父亲身体原因,一家人告别青海,回到了登封徐庄镇安沟村的老家。原以为故乡能给予安稳,现实却给了这个多子女的家庭沉重一击。老家田地很少,仅靠父亲的退休工资难以糊口,再加上后来两个妹妹相继出生,生计的重担愈发沉重。高中刚入学不久,因家庭贫困实在无力支撑学费,她不得不含泪辍学,将求学的梦想悄悄藏在心底。

随后的日子,放羊、搬砖,她和大多农村姑娘一样扛起了生活的责任。那些辛苦劳作的日子,没有磨平她的意志,反而让她更懂得珍惜每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放羊时,她会在山坡上默念记忆中的诗句;搬砖间隙,她会在闲暇时间写下对生活的感悟。小学时作文就常被当作范文的天赋,在艰苦的生活中并未褪色,反而成为她精神世界的慰藉。父亲 “哪怕自己吃亏,也要帮助他人” 的善良品格,母亲在困苦中依然乐观的生活态度,也悄悄融入她的血脉,让她在面对困境时始终保有一份坚韧与温情。这段苦难的童年经历,不仅让她深刻体会到基层百姓的生活不易,也为她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最鲜活、最质朴的素材,更让她养成了 “像蒲公英种子一样,到哪都能生存” 的顽强生命力。

讲台与书桌:在烟火日常中坚守文学初心

辍学后的孙淑霞没有向命运低头,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她抓住了成为乡村教师的机会,先后在村小的学前班、一年级任教。站在三尺讲台上,看着孩子们清澈的眼睛,她仿佛看到了曾经渴望知识的自己。教学之余,她从不放弃学习,利用微薄的工资报名参加郑州幼师的进修课程,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挤出时间啃书本、写笔记,最终拿到了中专文凭,为自己的人生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在乡村教书的日子里,文学创作成为孙淑霞最忠实的陪伴。白天,她是教书育人的老师,用知识点亮孩子们的未来;夜晚,她是与文字对话的写作者,将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倾注于笔端。夜晚,灯下,她一字一句地打磨稿件,将乡村的烟火气息、师生间的温情互动、对生活的细腻感悟都写进文字里。她的第一篇作品发表在《河南青年报》上,当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时,所有的疲惫都化为了前行的动力。此后,她笔耕不辍,稿件陆续登上《大河报》等报刊,每一次发表都是对她坚持的肯定,也让她更加坚定了用文字记录生活的信念。

这段教学经历,不仅锻炼了孙淑霞的文字表达能力,更让她对 “教育” 与 “责任” 有了更深的理解。她教孩子们读书写字,也教他们做人的道理,而孩子们的纯真与热情,也滋养着她的创作灵感。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在与乡村百姓的日常交往中,她积累了大量接地气的素材,这些素材后来都成为她文学作品中最动人的部分。无论是描写乡村教师的坚守,还是记录普通百姓的生活变迁,她的文字都带着泥土的芬芳和人性的温度,让人感受到平凡生活中蕴藏的力量。

跨界与闯荡:在时代浪潮中拓宽人生边界

成家后,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孙淑霞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 离开熟悉的讲台,走进城市闯荡,先在郑州打工,闲暇作市场调研。先后在新密做服装生意,在登封东商埠街开服装专卖店,积累一些做生意经验,也成为一种宝贵的人生财富。

那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正是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也是房地产葳蕤生长的时期。30 而立,经过考察,她和先生最终在登封投身房产中介生意,从最初的嵩山信息部到后来的佳欣房产,从个体到公司,从白手起家,到有房有车,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

那些年,为了生活,即使再忙碌,也从未放弃写作,书桌前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凭借着诚信经营和不懈努力,佳欣房产在行业中小有名气。这段时间里,孙淑霞的人生也经历了几次遗憾的转折。她曾报名公务员考试,凭借扎实的功底取得笔试第一的优异成绩,却因种种原因而遗憾落榜;残联曾向她伸出橄榄枝,邀请她担任办公室主任,给出优厚的条件,她却因顾虑薪资太低、无法兼顾生意而放弃。这些遗憾没有让她消沉,反而让她更加坦然地面对人生的起伏,明白每一种选择都有其意义,重要的是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生意稳定后,孙淑霞骨子里的求知欲和对文字的热爱再次驱动她跨界。2013 年,她进入郑州晚报登封记者站工作,后来又到巩义记者站任职。新闻从业者的身份让她有机会走出登封,走遍郑州周边的乡镇村落,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人和事。她积极向上,利用工作之余在中南大学进修,取得文凭同时提升自己。在十几年的媒体生涯中,她不仅锻炼了新闻写作的功底、提高了站位、开阔了眼界,更积累了大量鲜活的现实素材 —— 作为无数个体中的一个,她紧贴时代的脉络,无论是国家和城市发展的的划时代变迁,还是基层百姓的喜怒哀乐,都是她文学创作的宝贵财富。

在几番跨界闯荡中,孙淑霞不仅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更拓宽了人生的边界,培养了敏锐的观察力和果断的行动力,这些都为她后来的文学创作和公益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管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的文艺界、新闻界,大家都尊称她为孙老师。

笔墨与善意:让文学成为传递温暖的桥梁

对孙老师而言,文学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消遣,而是连接生活、传递温暖的桥梁。从教学时期的散文随笔,到记者生涯的新闻通讯,再到后来的小说、散文、诗歌、歌词和剧本创作,她的写作始终扎根现实,聚焦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她写父亲的一生,在《父亲》一文中,通过 “彻夜陪护医院”“开荒种地”“慷慨帮助乡邻” 等细节,刻画了一位严厉又温柔、平凡却伟大的父亲形象,将对父亲的思念与感恩融入字里行间,让无数读者产生共鸣;她写自己的人生经历,在《一路向南》中,以国庆家庭旅行为线索,串联起中原到江南的地理跨越与亲情温暖,文字灵动优美,既展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传递了家人之间的血脉亲情。

在创作中,孙老师始终坚持 “写活字”,注重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生历程。她认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尤其是那些在时代浪潮中默默奋斗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值得被记录、被看见。她的作品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质朴真挚的笔触打动人心,无论是描写贫困乡村的生活变迁,还是记录城市发展的时代印记,都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活的热爱。2003年出版个人文集《旧风送远》,2010年,孙淑霞的长篇小说《地产江湖》获郑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写郑州”“咏商都”“唱郑州”》征文活动优秀奖。除了文学创作,她还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先后参与编写《红色记忆》《任长霞系列丛书》《登封革命人物》等书籍,担任登封市作协副主席,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地方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媒体工作的经历,让孙淑霞有机会接触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也让她萌生了用文字和行动传递善意的想法。依托郑州晚报的平台,发起了多次公益救助活动,聚焦尿毒症、白血病等因病返贫的患者。印象最深的是救助嵩阳街道一位年轻的白血病患者,面对患者家庭的困境,她四处奔走,联合当地的书画协会、作协举办书画义卖活动,18 件书画作品在她的努力下成功售出,最终筹得善款14 万多元,为患者带去人文关怀和生的希望。她多次帮忙贫困学子、妇女儿童,帮助多个贫困家庭渡过难关,其中,最难忘的一个家庭是父子当年双双考入高校(父张建桥考上研究生,其子考上双一流本科大学),张建桥成为当年河南省唯一考上研究生的乡村医生,孙淑霞将其事迹刊发郑州晚报而广受关注,央视、人民网等多家媒体同时报道。然后,又联系当地爱心企业天河集团,共同解决父子学费问题。这些公益经历,不仅让孙淑霞感受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也让她的文字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她将这些公益故事写进文章里,用文字呼吁更多人关注妇女儿童、因病返贫等弱势群体,传递社会正能量。2019年11月7日,登封市妇联召开二届三次执委(扩大)会议,选举产生孙淑霞等同志为登封市妇联兼职副主席,此后,在新时代中激扬巾帼之志、凝聚巾帼之力、展示巾帼之美,为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巾帼力量。

初心与传承: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秋去春来皆序章,杏花疏影是寻常。如今,孙淑霞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的坚守。她常说,自己就像蒲公英的种子,无论落到哪里都能扎根生长。从青海草原到登封乡村,从牧羊女到文学作家,从乡村教师、报社记者到跨行业经商,她的人生道路充满了坎坷与挑战,却始终向阳而生。过往不可追,当下需珍惜,未来仍需努力。跨界的经历让她不断成长,文学的坚守让她内心丰盈,公益的善举让她收获温暖。

在家庭中,她是孝顺的女儿,常陪着母亲各地旅行,把庸常的日子过成诗;她是体贴的姐姐,关心弟弟妹妹的生活,维系着家族的亲情;她是慈爱的母亲,用自己的经历教育子女,传递坚韧与善良的品格。在事业上,她是成功的创业者,凭借自己的努力在房产行业站稳脚跟;她是优秀的写作者,笔耕不辍地记录生活,作品获得读者和领导的认可;她是热心的公益人,用自己的力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传递着社会温情。

“嵩山地区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倘若嵩山文化彰显中文化包容和自信的特质,那么母亲河黄河汇聚百川,终成浩荡之势。孕育了辉煌的华夏文明,构筑了无数黄河儿女的人生纬度。”在巩义漫步黄河边,面对这条孕育了中华文明的、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变迁与人生起伏的母亲河,孙淑霞认为,自己不过是其中微不足道的浪花一朵,她最大的希望是厚重的“黄河精神”: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滋养万物的奉献精神,敬畏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精神等能滋养儿女,勇往直前、坚韧不拔,成为最好的自己。

孙淑霞的文学创作还在继续,她计划再写一部长篇小说,记录时代,挖掘那些藏在岁月深处的不同人生和历史的巨大变迁。她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人看到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的奋斗与坚守,感受到生活中的温情与时代的美好,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孙淑霞的人生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出身如何、经历怎样的坎坷,只要心怀坚韧与善意,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就能在时代的褶皱里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孙淑霞的人生,如同一首悠扬的歌,唱出了基层奋斗者的坚韧与担当;如同一幅厚重的画,描绘了时代变迁中的温情与感动;更如同一本耐读的书,记录着普通人在生活中收获的成长与感悟。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文学与生活的完美融合,看到了善意与坚韧的强大力量,更看到了一代中国人在时代浪潮中不断前行的精神风貌。她的故事,将继续激励着更多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勇敢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温情与坚韧。(阎洧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