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名53岁女子因网上贷款陷入诈骗陷阱,损失46998元。报警后,案件历时近四年未结,警方未追究诈骗者刑事责任,也未对受害人经济损失进行追偿。当事人向公安部提交举报材料后,未获任何回复,拨打12389监督电话多次均无人接听。一桩诈骗案,折射出基层执法与监督机制的现实困境。
1. 轻信“解冻费”,钱财一去不返2021年8月31日,周某因家庭经济紧张,尝试通过网上贷款缓解压力。对方以“银行卡号输错、账户被冻结”为由,要求支付解冻费用。周某分三笔向指定账户转账共计46998元,随后发现被骗,立即报警。
2. 警方不立案,刑责追究被搁置尽管周某报案及时并配合录口供,新密市公安局反诈骗中心未对诈骗者立案追究刑事责任。周某多次追问,警方仅提供“限于民事诉讼”的诈骗者信息,未出具不立案法律依据,也未主动推进案件侦办。
3. 四年维权路,警方称“诈骗者无罪”2024年,周某联系上负责该案的胡某警官。对方称“诈骗者无罪”,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周某提出仅追回经济损失、放弃追究刑责的诉求,仍被拒绝。此后,胡某不再接听电话,案件陷入停滞。
4. 举报公安部无果,12389热线难接通2025年7月,周某向公安部提交书面举报材料,未收到任何回复。期间多次拨打12389警务监督电话,均无人接听,仅能语音留言。基层执法失范与监督渠道不畅,让维权陷入僵局。
5. 法律途径遇阻,民事立案亦无果周某委托律师提起民事诉讼,但法院以“案件属刑事案件”为由未予立案。律师指出,警方未及时追赃涉嫌不作为。一起诈骗案,在刑事与民事程序间被来回推诿,受害人陷入“无处维权”的窘境。
结语:从报案无果到举报无门,从刑事不立到民事不受,一桩诈骗案的维权之路,暴露出执法衔接与监督机制的多重断层。当老百姓的合法诉求在体制内空转,公平正义该如何落地?此案不仅关乎四万六千元的去向,更关乎公众对法治信心的存续。
免责声明:本文严格遵守平台发布规则,隐去敏感信息,仅作客观陈述。本稿件内容由当事人提供发布,仅代表个人观点,与平台及媒体无关,如有侵权或不实信息可提供材料联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