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若有侵权请联系修改或删除。
简化和规范程序,维护好他们的权益,不让官兵为报销经费而作难,更不能让他们自掏腰包办公事。
文|剑客楚
图|大唐
编辑|剑客平
前几天战友聚会,碰到了当年的司务长。老战友相见,自然必有一番回忆和交流。“老张,知道不,到现在为止其实我还有一笔钱都没到你这里报销。”
“没报销?我记得都报了,还有那笔钱,我怎么不记得?”
“那年你刚好休假,我按照营长安排到外地送一个资料,当天去当天回。满打满算一共就100来块钱,但是一来你不在连里,二来钱不多报销签字又比较麻烦,所以想了半天就没给你添麻烦,就再没找你报销了。”
办公事,自己垫钱之后却不想报销!生活中类似的显现,其实还挺普遍的。
战士小王外出,连长让他回来的时候顺便带点办公用品回来,说回来之后把票交给司务长给报销。但是小王回来把东西交给连长之后,却没有找司务长报销,“二三十钱块的东西,还报销啥。这点小钱,我还是能承担得起的”。
机关工作的军士老刘奉命到外地出差,回来后也没有把车票拿去报销。有人问为什么,他说很简单,实在是太麻烦。又得找依据,有的去贴票,还得去找各个部门、相关领导去签字,“这要是几百上千的事情,自然值得去麻烦一趟。但是这次一共才两百来块钱,实在不值得为这些钱去劳心伤神。”
排长阿陈到院校学习,学习归来之后拿着各类票据找财务股报销。结果财务股一看,说一方面这都第二年,过了报销的期限了。另一方面这段时间团里经费紧张,让他找连队自行解决。而连队也告诉他,连队经费有限也无力解决。看到机关和连队都没有给自己报销的意思,阿陈一生气就把报销单给撕了,区区千把块钱的事情还被踢皮球,不报总行了吧。
某军官被机关派往某地负责接兵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后军官却没到营部报销出差费用。司务长主动询问得知,因为任务是临时下派的,他购票时发现高铁二等座车票已售罄,只好购买了一等座车票。因担心不符合报销审批相关规定,军官就没有申请报销。
……
所以虽然经费使用报销有明确的制度规定,虽然哪些可以报销那些不能报销也都很明确,但是个人因工作先行垫付钱款却放弃报销的现象却在我们身边屡有发生,甚至是见怪不怪的现象了。
应该报销的,却不愿意报销,这不是明显自己吃亏吗?
这事说起来也是一言难尽了。
过程繁琐,怕麻烦。军媒的一篇报道就说,为了报销几十块钱的误餐费,官兵要到机关填审批单、找领导签字,完成复杂的审批流程后,还要再等上大半个月才能领到补助。“为了二三十块钱跑机关,来来回回花上大半天,有时还得跑几趟,实在不值得。”这是官兵的心里话。
数额不多,没必要。目前军人的工资收入虽然不是很多,但是也有一定的优势。如果说之前少的时候,报销还值得的话,现在很多军人对几块几十的费用已经看不上了,又不是负担不起。所以大家明知道可以报、能够报也不愿意报。
过程较长,没工夫。报销必然签字,签字必然等人。所以如果碰巧赶上领导不在、开会,赶上其他事情就会拉长报销的时长。再加上部分单位在报销的程序、材料、标准等方面的一些规定,更会给顺利报销增加难度,这个过程短不了。有战友认为:“在部队的日常工作中,报账虽小,却因种种复杂原因,无形中占用了我们基层官兵的大量精力。”
思想偏差,怕人说。因为数额小等原因,再加上以连为家等思想的缘故,一些战友认为小钱还报销属于占便宜、矫情的举动,觉得给连队做点贡献也是理所应当的。
政策不熟,怕批评。比如出差时按规定应该开对公发票,但有些不熟悉规定,发票抬头不对,导致报销遇阻;有的填写报销单据出现差错漏误,核销时反复修正耗时过长,账没报自己还挨了批评。
可以报销却不想报销,能够报销却不愿意报销,关于报销的小事虽然很小,涉及到每个人的金额估计都不会很大,但是却事关官兵的利益,事关部队的正规划建设。所以这个事情该做好,这个现象该避免。
如何解决?这几天,笔者看到关于这个问题的一篇报道,其实就给我们打了个样。
某部为了解决官兵因为不好意思或者怕麻烦等原因放弃报销的现象,决定改“被动等待”为“主动服务”,各部门每个月定期收集所属官兵的报销凭证,交给司务长统一办理,避免因个人顾虑导致漏报情况再次出现。同时强调依法依规的报销是官兵享有的正当权益,不必因金额小而觉得“不好意思”,也不用担心给别人“添麻烦”。
这个单位做得真好,值得推荐和推广。一位基层干部说:“报账问题不应成为连队工作的绊脚石。我们应确保基层官兵能够专注于训练和作战,而不是被繁琐的报账事务所牵绊。”
解决自己垫钱却不想报销的尴尬,最重要的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三件事:
首先做好教育引导。让大家知道依法报销也是依法治军的体现,也是我们每个军人的正当权益,绝不是什么不好意思、占便宜。同时,需要做好有关规定的学习宣传,毕竟生活中还有战友不知道这些内容可以报销,自然也就不会报销了。新疆军区某团下发了《基层经费报销基础知识手册》,
小到日常误餐补助,大到大额差旅费,详细介绍了经费报销范围、报销程序和注意事项。
其次要精细制度机制。也就是尽可能简化、细化、优化基层报销的流程,特别是减少审签的层级。不要动不动就提级,几块钱的事情都需要单位领导签字,给基层一定的自主权。比如某部就简化报销审批手续流程,要求营连每周上报因公误餐人员名单,将官兵“不愿报”变成机关“主动报”,按照补助金额标准给予定额报销并规定报销时限。
最后,就是改进作风。从找你报,到你找着报,主动服务上门其实能有效减少基层官兵的担心和顾虑,减少大家的麻烦。多一些提醒,多一些提示,也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比如某部班长被派往某地执行通信保障任务前,就收到了一张“出差报销温馨提示卡”,“出差前先把注意事项搞明白,可以有效避免后续报销带来的困扰。”
其实,报销和休假、探亲等一样,涉及到大家的切身利益。曾经有单位认为,官兵自己掏钱办公事不报销是一种好现象,是一种值得肯定和发扬的传统,这才是把单位真正当做了自己的家。
然而这种思想观念,和类似“有事不休假”“没事也加班”“没苦硬吃”一样被时代所淘汰。
事实是,花了就报,花了想报,花了能报,花了快报,这也许才是基层关于报销的应有状态。
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官兵因公垫付的资金如果没能及时报销,也是一种失职。而当这些小事都能办好,大家也愿意依法依规办理,我们的军营会少一些“难心事”,多一些“暖心事”。大家长期服役、热爱军营的积极性和热情,也会更多更足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