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点主会被骂‘4ma’。”一名小用户在社交平台上诉说自己的遭遇。在这套为绕开内容屏蔽而生的“黑话”里,“点主”代表点赞,“4ma”则是用谐音伪装的恶毒咒骂。这些隐晦表达背后,是一个让家长们措手不及的儿童社交江湖。

众多家长选择电话手表,本是看中其功能纯粹、内容可控。“我以为电话手表比智能手机安全得多。”一位母亲坦言。殊不知,在看似无害的屏幕背后,一个被称为“XTC圈”的社交世界正在野蛮生长。
记者亲身体验发现,某品牌电话手表的“个人中心”竟成了攀比温床。不足2英寸的屏幕上,右上角的点赞数格外醒目。这个原本简单的设计,却成了衡量孩子“江湖地位”的标尺。
某专卖店工作人员透露:“这些功能确实能展现小朋友的身份地位。”当被追问这可能引发的价值扭曲时,对方只能推诿:“这就要靠家长引导了。”

在这个隐秘的圈子里,以赞定尊已成不二法则。点赞数高的被封为“大佬”,享受众人仰望;赞数寥寥者则自惭形秽,甚至产生“新号自卑”心理。
为提升点赞数,孩子们各显神通。由于现实中好友有限,他们转向网络世界,在各类平台“扩列”——即添加好友。在这些交友帖中,孩子们不仅要标明等级、赞数,还要对好友的活跃度提出严苛要求。
更令人痛心的是,每个账号仅有的150个好友位,导致了一场残酷淘汰。不常点赞的“好友”会被无情移除,为更“有用”的人腾位置。真实友谊在数字指标面前,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难道主页真的比友谊重要吗?”一名小用户的泣诉,道破了这个扭曲社交生态的真相。
03 灰色链滋生,童心遭侵蚀这股攀比之风不仅毒化童年社交,更催生了灰色产业链。
“自动刷赞程序”应运而生,价格从50到100多元不等,不仅能自动点赞,还能篡改运动数据。更甚者,高赞账号本身也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记者调查发现,一个30万赞的账号标价300元,“大佬”级账号更是叫价800元。
这些交易暗藏风险,而未成年人恰恰是最易受骗的群体。本该单纯的童年,就这样被功利计算所侵蚀。
04 治理陷困境,革新难破局面对质疑,某品牌今夏推出革新方案,将普通点赞改为“运动赞”,要求完成3000步才能点赞。
这一举措虽增加了刷赞难度,却未能扭转乾坤。点赞崇拜的文化依然根深蒂固,孩子们对虚拟地位的追逐依旧如火如荼。
科技产品的设计者恐怕始料未及,一个简单功能会在使用中产生如此深刻异化。当数字成为价值标尺,当点赞定义人格魅力,孩子们的童年正在被无情篡改。
值得深思的是,在某个小学的课外活动中,老师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场“不插电”游戏日。起初,孩子们还惦记着手表上的点赞数。但随着游戏进行,欢声笑语逐渐取代了屏幕焦虑。一个孩子感慨:“原来不需要点赞,也能这么开心。”
这个小小的实验告诉我们,童年的本真从未远离,它只是需要被重新唤醒。家长们的适时引导、学校的创意活动、企业的责任担当,正是帮助孩子走出数字迷思的关键。
毕竟,世上最珍贵的点赞,永远来自真实的欢笑与成长。而每个孩子的价值,从来不该被冰冷数字所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