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循环性能提升3.6倍!我国攻克全固态电池核心技术瓶颈

你猜猜看,全固态电池最大的痛点是什么?是能量密度不够?成本太高?还是容易起火?都不是,最让人头疼的居然是“接触不良”——

你猜猜看,全固态电池最大的痛点是什么?是能量密度不够?成本太高?还是容易起火?

都不是,最让人头疼的居然是“接触不良”——电极和电解质之间死活贴不紧,还得搬出外部加压这种笨办法,直接把电池做成“铁疙瘩”,这还谈什么实用化?

▲ 图片来自科技日报

但就在最近,中科院物理所黄学杰团队联手华中科大和宁波材料所,直接掀桌了。

他们搞出一种阴离子调控技术,让电解质和电极自己就能“贴贴”,还带自我修复功能。

这项成果直接扔在了《自然·可持续发展》和《先进材料》上,连国际同行都直呼内行。

传统全固态电池为啥这么难搞?因为固态电解质和金属锂电极都是硬骨头,凑在一起全是缝隙和孔洞,离子传不过去,电池性能直接扑街。

过去怎么办?上压力!用外部设备死命压,压到50个大气压,相当于给你胸口站一头大象,结果电池比砖头还重,谁愿意扛着这玩意儿出门?

但咱们的团队根本不走寻常路。

他们在硫化物电解质里塞了点碘离子,通电之后这些碘离子自己就往界面跑,形成一层富碘界面,主动勾搭锂离子,把缝隙孔洞全部填平。

从此电池界面接触不再需要外部施压,还越用越紧密,这叫啥?这叫自强则万强!

数据更是硬气得不行。基于这技术搞出来的原型电池,循环几百次之后性能依然稳如老狗,直接把同类产品按在地上摩擦。

对称电池的临界电流密度飙到5.8 mA cm⁻²,是纯金属锂的3.6倍,意味着快充性能直接拉满。再加上拓扑强化负极,体积变化率压到纯锂负极的40%,耐受压力从0到50MPa通吃,这叫技术?这简直是魔法。

能量密度也一点没落下。超过500瓦时/千克,什么手机、电动车、人形机器人,续航全部翻倍起步。

尤其是人形机器人,在室内场景里窜来窜去,安全性和能量密度一个都不能少,全固态电池简直就是为它量身定做。

产业化方面,咱们也没在客气。孚能科技已经搞出了60Ah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计划2025年底就小批量交付。

全球赛道里,日本丰田说要到2027年才试车,2030年才量产;韩国三星SDI也差不多 timeline。但咱们呢?专利已经到手,国际专利也在申请,量产时间表明确卡在3-5年内。

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预计达到614.1GWh,其中全固态占30%,这市场咱们抢定了。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专家都忍不住评价:这技术从根子上解决了全固态电池商业化的瓶颈。这不是跟进,这是换道超车。

看到这项技术突破,很多人可能只觉得是科研的胜利,但背后藏着更深层的必然——这恰恰是我们制度优势的结晶。

想想当年教员提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就是盼着有一天咱们的科研人能把关键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吗?

如今在全固态电池这种决定未来能源格局的领域,中国人不仅跟上了,甚至开始领跑,这不是偶然。

从被卡脖子到卡别人脖子,从仰望他人到自主研发,这条路我们走了几十年。

曾经连个电池都要依赖进口,现在却能做出让世界瞩目的原创技术,靠的是什么?是靠国家长期稳定的战略投入,是靠一批甘坐冷板凳的科研工作者,更是靠一种不服输、不信邪的民族精神。

作为普通人,或许我们无法直接走进实验室研发电池,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支持国家的进步。

每一位踏实工作的工程师、每一位认真授课的高校教师、每一位支持国产产品的消费者,都是这场伟大变革的参与者。正是每一个平凡人的坚持,汇聚成了国家崛起的洪流。

回想百年前,我们连火柴都叫“洋火”,如今却能在尖端科技领域打破垄断、制定标准。这种逆袭,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人不忘曾经的屈辱,奋发图强。

如今,我们站在了新能源革命的前沿,全固态电池只是其中一个缩影。

这项技术不仅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更将重塑全球能源格局。而你我,都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第一次用上国产智能手机时的那种自豪?而当未来全固态电池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那种骄傲感将会是现在的多少倍?

关注我,陪你一起笑看中国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