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张朝阳:我能战胜焦虑和强迫,全靠2个字!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明明手头的事已经做完,心里却像压了一块石头,总觉得还有什么没做好;明明身体已经躺下,大脑却像失控的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明明手头的事已经做完,心里却像压了一块石头,总觉得还有什么没做好;明明身体已经躺下,大脑却像失控的放映机,一遍遍回放白天的尴尬、未来的不确定;明明知道有些念头毫无意义,却控制不住地反复检查、反复确认,像被一根无形的绳子捆住,动弹不得。

如果你也曾被这样的焦虑和强迫感苦苦折磨,我想对你说:

你不孤单,也并非无能为力。

今天,我想送给你两个字,它们或许不能立刻让你“痊愈”,却可以帮你从情绪的漩涡中,一点点找回自由的空间——这两个字,就是 “觉知”。在一次采访中,张朝阳也讲到自己能战胜焦虑和强迫,全靠“觉知”的训练。

一、什么是“觉知”?它不是对抗,而是看见

我们总以为,战胜焦虑就是要“打败它”“控制它”。

于是,我们拼命说服自己“别想了”“别怕了”,结果却像在沼泽里挣扎,越用力,陷得越深。

而“觉知”,恰恰是另一种态度——它不评判、不抗拒,只是安静地看着念头和情绪来来去去,像看天空中的云,像听窗外的雨。

你知道它在,但你不再被它带走。

心理学先驱华生曾说:“情绪不是你的敌人,它是你内在的一种信号。”焦虑、强迫、恐惧,都不是来害你的。

它们是内心的信使,提醒你:有些需求没有被看见,有些情绪没有被接纳。而“觉知”,就是你接过那封信,轻轻说一句:“我知道了。”

二、一个禅修典故:你不是那场雨,你是看雨的人

据说,有一位禅师在寺中静坐,窗外大雨滂沱。

一位弟子焦虑地问:“师父,雨这么大,我们会不会淹了?”

禅师微微一笑,只说:“雨在窗外,你在窗内。”

这个故事,我一直记在心里。

我们常常活成了“雨中的人”,浑身湿透,狼狈不堪;

却忘了,我们本可以做一个“看雨的人”——雨会下,也会停,而你始终是那个观雨的人。

你的念头,就像那场雨;

你的情绪,就像被雨打湿的泥土;

而“觉知”,就是那个坐在窗内、静静观雨的你。

你不用冲进雨里,也不必责怪天气,你只需要知道:雨来了,雨也会走。

三、如何练习“觉知”?四个接地气的小方法

你不需要打坐一小时,也不需要成为禅修大师。

“觉知”可以从最微小的行动开始:

1、呼吸暂停法

当你感到焦虑来袭、强迫念头反复纠缠时,停下来,做三次深呼吸。

吸气时,在心里默念“我知道我在焦虑”;

呼气时,轻轻说“我允许它存在”。

你不急着赶走它,只是和它共处几个呼吸的时间。

2、情绪起名游戏

试着为你此刻的情绪起个名字:

“这是‘担心失业的小张’”

“这是‘害怕不被喜欢的莉莉’”

当你把它“外化”,你就和它拉开了一段距离。

你不是那个情绪,你只是暂时 hosting(接待)了它。

3、身体扫描 3 分钟

闭上眼睛,从脚趾开始,一点点向上“扫描”你的身体:

脚底贴地的感觉、手臂的重量、呼吸时胸口的起伏……

不用改变什么,只是去感觉。

身体,是你回到“此刻”最快的通道。

4、写下来,但不分析

准备一个小本子,当你思绪混乱时,把它们全部写下来:

“我怕考试考不好”

“我担心他不爱我”

写完之后,不要分析、不要反驳,合上本子,去做一件具体的事——比如洗碗、整理书架、走一段路。

让念头留在纸上,而你回到生活里。

四、推荐两本陪我走过低谷的书

在我最焦虑强迫的那段日子,有两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力量:

一本是《情绪自救》,它不像教科书,更像一位温和的朋友,陪你一步步理解情绪的来源,学会与它相处,而不是对抗。

另一本是《战胜强迫症》,如果你总被“停不下来的念头”困扰,这本书会告诉你:你不是病了,你只是被养成了敏感、多虑、完美主义的心理习惯。书中提供了非常具体的“觉察-接纳-行动”的“亦止法”练习。

这两本书都不是“速效解药”,但它们像一盏盏小灯,在你觉得黑暗的路上,一点点照亮前方。

五、最后想说:你不必完美,只需真实

我们总希望自己“永远平静”“永远积极”,但那不是人性,是机器人。

真实的人,就是会焦虑、会害怕、会反复,也会累。

“觉知”不是要你变成没有情绪的圣人,

而是帮你从“我是焦虑”转变为“我知道我在焦虑”。

这一字之差,就是自由的开端。

就像你站在河边,过去你总是跳进河里,被水流冲得七零八落;

而现在,你学会坐在岸边,看河水流动——你知道它会来,也会走。

你不必急着“好起来”,

你只需要,从这一刻开始,

练习做一个“看雨的人”。

愿你在觉知中,一点点找回平静的力量。

你不是你脑海中的声音,你是听见那声音的人。

——送给每一个在焦虑中依然没有放弃的自己。